-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杭州日报》的《寻味经典・建党百年杭州故事》栏目收官,栏目内容结集成书――
寻找城市发展基因 解读党史精神密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本报记者 黄琳
红色书封,烫金字体,由杭州出版社出版的《寻味经典・杭州党史百年经典故事》近日面世。这是杭州日报社与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携手对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读者与先辈、与城市通过一本书、一组稿件和一种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稿件均来自《杭州日报》推出的《寻味经典・建党百年杭州故事》栏目,该栏目已于8月26日收官。半年来,栏目通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思想性的30个党史故事,准确、完整、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杭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每个故事都是杭州的历史
“我们寻味经典,是‘寻访’,回到历史现场,探究历史脉络,记录和书写那些改变了城市发展走向、影响万千市民生活的时刻。”《杭州日报》时政要闻中心主任丁雄英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寻味经典亦是“品味”,在一座城市的发展故事中寻找发展基因,解读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杭州人民矢志奋斗的精神密码。
建党百年发生了太多故事,讲哪些故事?故事从哪里来?如何讲好故事?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杭州的历史故事同样应该由杭州人民来讲。
于是在2月,《杭州日报》通过报网互动,线上线下同步推出了“寻味经典・建党百年杭州故事”征集活动,向广大读者发出征集启事,无论是故事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还是研究者,有相关的影像资料、故事或者实物,都可以与栏目组联系。
“征集的形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新闻素材,更是形成了栏目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杭州日报》时政要闻中心副主任王力介绍说,征集启事发出后,几乎每个工作日,栏目组都会收到来自读者的信件,其中有许多是老人们手写的书信,一笔一画、字里行间都是光阴的故事和历史的痕迹。
在向读者广泛征集故事的同时,栏目组与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根据搜寻到的准确、权威史料,按照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篇章,最终遴选确定了30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故事。
每次寻访都在践行“四力”
《寻味经典・建党百年杭州故事》栏目设置了“红色档案”和“红色寻访”两个版块。档案部分忠实于历史的记录,主要呈现准确、权威的史料;寻访部分则要求记者深入一线,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进一步寻访。
“稿件采写最难的还是寻访。许多故事的亲历者已经离去,有的在书籍档案中也只有只言片语,要确保历史的真实准确,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杭州日报》记者郑莉娜看来,每一次寻访的过程,都是记者“四力”的锤炼。
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故事成为散落的珍珠,沧海拾珠的经历让栏目的每一位记者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报道中,郑莉娜寻访了“中共杭州市委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的故事。“顾德宽”这个名字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在杭州决定建立的新杭州市委的任命名单中。
“我们在杭州所有能查询到的权威史料中均记录为‘顾德欢’,但报道发出后,有读者联系我们说儿时见过这位叔叔,名字叫‘顾德宽’。”郑莉娜说道,为了求证名字的准确写法,他们查遍了杭州市和浙江省的权威档案,记载均为“顾德欢”,最终在中央档案馆查到一份资料,是1949年5月10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杭州市委组成名单致华东局电,抄报纸的第15页,手写有“顾德宽”的名字。
这样的经历不胜枚举。“通过这组报道推动了权威史料的修订修改,也给他们家人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郑莉娜感慨道,用脚采访,用笔还原,通过新闻订正史料,也是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每页记录都体现赓续奋斗
从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成立,到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从万向等乡镇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到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再到“拥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100年的征程、30个故事、19万字,在记者们一次次深入的探访和追寻中渐渐变得丰满。编辑人员为每个故事都精心创作了手绘图,使这些党史故事尽力达到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能够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群体所喜闻乐见。
“寻访中我们收获了很多的故事和感动。讲好党史故事,纪念革命先辈,不是一个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杭州日报》记者郑晖说,历史很遥远,但每一次寻访都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每一页记录都体现对奋斗精神的接力传承,让大家对杭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3月4日,《杭州日报》刊发的《纵死不惭世上英――寻访“于子三运动”》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年清明节,一群年轻的浙大学子和先烈后人一起,在于子三烈士墓前、在“学生魂”的碑文下举行祭奠仪式。先烈后人许从平特意带上了这张报纸,在墓前向年轻的学子们讲述当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