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北京市通州区打造15分钟阅读圈
“书香城市副中心”的憧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6
□本报记者 李婧璇
京杭大运河书院内部造型呈流线型,寓意大运河源远流长。陈静 摄
咱家书房创始人刘恩东(左)向记者讲述《大运河传奇》第二本《文财神跺脚动京城》中的图画。
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
已开业6年的烟斗咖啡,在通州区政府鼓励、支持下融入一了书斋,实现书店+咖啡馆运营模式。
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
推进实体书店布局村、社区,指导文创产业园引入实体书店,鼓励商圈引进实体书店,支持书店走进公园,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实体书店……两年来,北京市通州区设立实体书店专项扶持资金2880万元,截至今年7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建成实体书店153家,比2019年10月增加108家,增幅达240%。
8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探访了通州区颇具代表性的3家书店,看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积极推进“书香城市副中心”建设。
与美景相融旅游为文化导流
池荷在雨中摇曳,果真是“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走进绿意盎然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曲径通幽之处,竟还藏着一座书院,半是花香,半是书香。
这座名为“京杭大运河”的书院,坐落于大运河西岸,门口牌匾由学者余秋雨手书。仿宋式建筑的主体设计,看上去古色古香,与京杭大运河厚重的历史底蕴相契合。书院内部造型呈流线型,寓意大运河源远流长。
“书院设有大运河主题文化空间、阅读体验空间、文创零售空间、非遗文化展示空间等,3万多册藏书中有100多册与大运河文化有关,众多关于运河研究的书目都能在这里找到。”京杭大运河书院经理孙锐介绍,书院今年4月开业,占地1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图书销售区与阅读区,二层为阅览空间,通州区图书馆为阅读空间提供了部分书籍。
尽管当天一直下着雨,仍有不少读者前来打卡。寇先生便是书院的常客。“我甚至养成了逛运河森林公园,累了再看看书的习惯。”热爱旅游的他,经常来这里翻阅相关书籍。因为疫情无法出游,他坦言:“喜欢在这里进行纸上旅行,还能为将来旅行做准备。”
“我们经常开展诗歌朗诵、科普讲座等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孙锐介绍,接下来书院组织的文创产品创作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展示等活动会与读者见面,“未来书院还将和周边新建设施变身综合性文化空间,集阅读、文创、培训、展览、讲座等功能于一体。”
记者从通州区委宣传部了解到,通州区积极支持书店走进公园,让最美的地方有实体书店,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让文化助力旅游发展,让旅游向文化导入流量。截至目前已支持、指导大运河森林公园、台湖公园建设京杭大运河书院、乐书屋等4家实体书店。
“副中心最繁华的商圈,有书店;最美丽的地方,也有书店。”通州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新闻出版局局长陈立军说,“要让城市副中心的居民在美的环境中享受知识的滋润。”
与地域相融提升区域文化氛围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实体书店不只开在商圈、公园、特色小镇、文创产业园等繁华地带,更下沉基层,服务村镇。据通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州区利用村、社区公共空间开办实体书店31家,覆盖全区13个街道乡镇,咱家书房、成长空间等一批本土书店逐步成长为连锁书店。
目前尚处于试运营阶段的咱家书房潞城店,是成长于副中心的实体书店连锁品牌咱家书房的第六家分店,也是潞城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一部分。
书店门口走廊处,《李大钊》《北大红楼》《新青年》3本红色故事连环画的原画稿艺术展吸引参观者驻足观赏。“通过这种形式,让读者近距离了解红色文化,为先辈们的红色精神所感染。”咱家书房创始人刘恩东说。
在以连环画为主打特色的咱家书房,店内近千册连环画占据着显著位置。置身其中,既可以看到原创的《大运河传奇》《十二生肖传奇》等彩色连环画,还能欣赏到纤毫毕现、惟妙惟肖的《紫禁城传奇》原画稿。“咱家书房以创作1000本故事为目标,以原创彩色连环画为表现形式,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这是刘恩东的奋斗目标。
除了连环画,店内最吸引记者目光的则是位于中央位置的5G移动虚拟直播间。摄像头、提词器、大屏幕……这些专业直播设备真是一点儿“不含糊”。一侧是咱家书房负责人聂锦荣,谈二十四节气养生;一侧是潞城镇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马宝田,讲传统文化。
“打造高颜值书店、直播网红书店,让老百姓都喜欢到书店读书、买书、买文创产品,带动区域内文化氛围的提高。”对于书店的未来,刘恩东有着自己的设想。
与多元业态相融推广“图书+”模式
推进实体书店多业态融合,通州区主动对接42家有条件的市场主体,鼓励、支持有文化、有情怀的经营场所参与实体书店融合发展,推广“图书+”模式,调动现有市场主体的资源和活力。
被众多居民区环绕的一了书斋,就是这样一家新型的融合书店,“咖啡厅+图书馆”的双重运营模式,让附近居民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烟斗咖啡作为这家书店的融合主体,已经积攒了6年的口碑,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附近居住的人群固定且密集,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书斋恰好填补了这个区域的空白。”一了书斋总经理陈莉介绍。
16个半封闭卡座空间,30个工位公共阅读空间区域……与传统书店相比,其间绝大多数空间用图书进行隔断,就连公共走廊两侧也布满了图书。“我们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读者置身书斋,随手就可以拿起一本来阅读。”陈莉说,每天上午8点半至10点半,以及晚上6点半之后,社区居民均可在书斋中免费阅读。周末的阅读分享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希望书斋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热爱读书,打造成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最具特色融合书店’。”这是陈莉对书斋未来发展的期许。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实体书店,不单纯是一个实体书店的概念,在文化空间的利用上要多元化。”陈立军表示,一方面让老百姓能够借阅书、买到书,同时在书店中能够交流心得体会,通过这个文化空间的发展,让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品质、文化氛围逐步增强。
据陈立军介绍,通州区到“十四五”末期,将形成以南北书城为引领、特色书店为骨干、星级书店为支撑、各类阅读空间为补充的副中心实体书店网络,打造15分钟阅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