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5

  创新红色文创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文创与其他文创产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红色”二字,这是红色文创的创作源泉,只有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用心感悟历史深处的家国情怀和文物背后的赤子之心,把有形的红色形象与无形的红色精神融合起来,才能够让红色文创形神兼备,有力升华红色文创的情感价值与审美价值。

  用现代技术为红色文创赋能。在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创也要善于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汲取力量,通过借助人工智能、5G、VR、AR等数字技术手段,让大众可以全方位感悟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互联网还为红色文创拓宽了展示空间和传播渠道,越来越多的用户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红色文创的购买和使用体验,人们也可以在网上选购任何看中的红色文创产品,以科技为驱动力,红色文创的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和个性化消费正在走向成熟,让更多优秀的红色文创“火”了起来。

  红色文创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品,要把红色文创用心打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在文创产品中得到生动展现,提高红色文创所附带的红色教育效果,以此激发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探寻革命历史的兴趣,进而从内心深处唤起大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起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8月23日 中国文明网 闻平)

 

  为未成年人守护“网络晴空”

  家长是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形成文明上网习惯的第一道关口。虽然家长对未成年人的陪伴,会随着未成年人的成长而逐渐减少,但在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任何其他第三方,包括互联网公司及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都无法取代其地位和作用。在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由于其判断识别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做好甄别与防护工作。除此之外,家长还需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担负起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用网习惯的义务,守护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如今,市场上丰富多样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推陈出新,带来了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方面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监管部门和对未成年人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各方面,对有问题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的控制难度加大。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过程中,针对未成年人多终端上网形成的网络环境,需构建更加合理、均衡和科学的技术及法律保护体系,加强监管和引导,加大未成年人上网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那些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构建起法治的铜墙铁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应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一片“网络晴空”,促使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和必备的防护技能,不断提高辨别能力、免疫能力,弘扬科学文明上网的好风尚,做到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8月23日 福州文明网 顾君豪)

  阅读“外包”难以收获真学问

  近年来,语文考试越来越灵活、引入许多课外阅读书目,课外培训班有一套针对性方案:学生没时间看书,就把可能考到的文学常识归纳出来让大家背,人物性格特点、书中冷僻知识悉数囊括,此为阅读“外包”。阅读需要下一番功夫,应当经历把一本书“由厚读到薄”的过程。阅读这样“外包”,学生即便快捷获得了知识,也很难得到整体的成长。

  认真阅读好书,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比如思想的启迪。思想是书籍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先导。一本好书,蕴含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与立论观点。再如情感的激励。任何一本书,都会贯穿着写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情感在书籍中犹如一条倾泻而下的瀑布,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同身受,获得审美的愉悦。此外,一本好书还包含多方面的审美因素。比如思想的鲜活,内容的新颖与独特,情感的起伏与温暖,故事情节的波澜壮阔与曲折动人,艺术表达的创新与多样,语言风格的深邃冷峻或者俏皮幽默等。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作者一次深入的恳谈。

  阅读变为“外包”,忽略阅读的过程,只抽取应考的知识点,无疑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学生未经深入阅读,却轻而易举获得“知识成品”,这种知识得来容易,失去更快。阅读获得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尤其是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往往难以借助一道题目就能体现出来。阅读“外包”如此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必将贻害无穷。踏踏实实读书,以诚恳的态度求得行稳致远的真学问才是正途。

  (8月23日 四川文明网 涂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