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 人民情怀

作者:龙新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4

  □龙新民

  今年7月,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出版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党的出版事业。1921年9月1日,党的中央局负责宣传的李达同志主持建立出版社,便冠名为“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人民就紧紧地连在一起。

  2005年底我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工作时,中央领导同志就明确指示,要在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繁荣新闻出版事业的同时,着力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开始规划并进行“农家书屋”试点,用这种方式把图书送到农民群众中去。

  2006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在甘肃兰州召开全国新闻出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建设农家书屋的工作。我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生产和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优秀出版物,5年内在全国建成20万个农家书屋。会议期间,我们还实地考察了兰州郊区农村的一个农家书屋,直接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

  农家书屋是新闻出版部门在农村以行政村为基地建立的农民群众图书阅览场所,由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负责提供1000册左右的图书,村委会安排有一定文化水平、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村民,特别是退休回村的干部、教师负责管理工作。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去书屋看书阅报。农家书屋的图书以文化、科技、法治等知识类书籍为主,特别注重配送适合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科普类图书和少年儿童读物,很受农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欢迎。

  为了使农家书屋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在参与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征求意见稿讨论时,特别提出把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为此专门找到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请他把我们的建议写进报告。魏礼群同志非常赞同,并向总理作了报告,得到支持。这样,2007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代表国务院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惠及9亿多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成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也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此后,农家书屋工程迅速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展开。到2012年,全国累计建成农家书屋60.05万个,全面覆盖了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我离开新闻出版总署之后,心中还一直牵挂着农家书屋的工作。2013年3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后,我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建议把农家书屋情况作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调研课题。2014年6月,调研组到青海、贵州进行了专题调研,看到农家书屋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同时也听到了群众反映的一些农家书屋管理不到位、特别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品种不足等实际问题。为此,调研组形成调研报告,在随后召开的政协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我代表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作了发言,提出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的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当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重视。

  小小农家书屋,深深人民情怀。农村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农民群众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新闻出版工作者一定始终铭记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地把农家书屋越办越好,把更多适合农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需要的优秀出版物送到农村去。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