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热电厂的烟囱天宁寺的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05
□查理森 文/摄
烟囱和塔。
车行北京西二环主路,由北往南驶过西便门,远远地便可看见西南方向高耸着一座直插云霄的水泥大烟囱,在周围矮小的建筑衬托下,显得有些鹤立鸡群,挺拔而雄伟;相隔百米,一座敦实厚重、有宝珠形塔顶的砖塔从一片居民楼中探出来大半个身子,肃穆而凝重。
这就是原北京第二热电厂的大烟囱和天宁寺的舍利塔。它们一个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符号,一个是传统文化的遗存,各自都有丰富的经历和曲折的身世,代表不同时代的风尚,传递出不同岁月的信息,相伴着沐浴春风秋雨、迎送日升月落,无言地成为这一片区域的两座耀眼地标。
比起热电厂的大烟囱,天宁寺的砖塔年代要久远得多,一直要上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天庆九年(公元1119年)。虽历经数百年的世事变迁而能生命不息,顽强地走到今天,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而天宁寺则始建于唐天宝年间(8世纪中叶),初名天王寺。元朝末年曾遭毁损,至明朝初年重建,宣德年间更为现名。寺内有接引殿、祖师殿、伽蓝殿等相关建筑若干,但最精美最有价值的无疑当数这座塔了。据考证,这座八角实心十三层檐密檐式砖塔,乃是北京城区现存最精美的古塔之一,高达57.8米。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由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塔檐、塔顶、宝珠、塔刹构成。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塔身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而第二热电厂的那根大烟囱,高达180米,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过往的40多年里,热电厂一直承担着天安门地区及前三门一带单位及居民的供暖重任,大烟囱在忠实地履行它的职责的同时,也成为那段年月里城市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逢冬季,它喷吐出的烟雾伴随着凛冽的北风袅袅升腾,四处飘散,肆意地在天空画出一片片灰白的图案。进入21世纪初,燃煤、燃油的传统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应城市供热和环境保护的要求,2009年起,热电厂的锅炉正式关停,大烟囱也就完成了它的职责和使命,熄灭了烟雾,但依然身姿挺拔、倔强地矗立着。
我曾在这一塔一厂的身边生活居住了近10年,在那些年里,热电厂是生产重地,闲人免进,显得有些神秘、庄重和孤傲,人们对它的认知就是每年冬季来临时,从这里输送出的热能能够让千家万户温暖如春。走过路过,偶尔抬头看天,触目所见是高大的烟囱正悠悠地向天空喷吐着阵阵灰白的烟尘,周边被北风和严寒凋零的树木、一排排高高低低的建筑上,躲不掉地被披上了一层灰烬。与厂子仅一墙之隔,天宁寺隐身在一片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中,也是门庭冷落、人迹稀疏,几近荒凉凋敝。塔在这样的风景里无奈地失去了雄伟的仪表、庄严的风度,被高大的烟囱压抑得无精打采、蓬头垢面,显出一派苍凉和老迈。其实,那时节人们似乎也没有多少兴致去关心它的存在、体会它的忧乐,更无暇去欣赏它的精美。生活的局促切割了光阴,晨昏交替中,人们更多的是关心着粮食和蔬菜,油盐酱醋、温饱饥寒成为日子的全部话题。我也不曾迈进那寺里一步,也就无法去解读它所蕴藏的文化密码。只是在远远地眺望着这一塔一烟囱时,偶尔会生出些异样的想法甚至是担忧:会不会有朝一日,滚滚不息的烟雾要蚕食掉那老迈的古塔?或者有一天,这一高一矮都会被夷为平地,开发成新的风景?
所幸的是这个担忧是多余的。2004年,天宁寺得到了又一次彻底的大修,由此迎来新生。寺前小广场上,两株植于清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国槐树枝干遒劲,枝头绿叶浓密,像是张开的两把大伞,在大地上投下一片阴凉。砖塔也在细心地修缮之后亮堂堂地露出了雄峻挺拔的身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寺园不大却整洁疏朗,接引殿前的铜炉里香烟缭绕,三三两两的善男信女虔诚地双手合十,默念着心中的祈愿。当然,更多的是观光赏景的各地游客,在各个大殿内外流连徜徉,拜谒古塔,抚今追昔,试图从一副副对联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解读传统文化的神秘内涵。塔上残存的铜铃在微风中偶尔传来一阵阵的脆响,让寺园内外显得更加宁静。这一切,融合在一幅跨越时代的画面中,无言地表达着岁月静好、山川自在,让人不由得想起清代查嗣栗的诗句:“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停产后的热电厂也不再是锅炉雄踞、炉火熊熊,更没有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一场始于7年前的改造工程,在保留和还原20世纪70年代工业风貌的同时,让它华丽地变身为一个新型的文化创意园区――天宁1号产业园,一批文化创意单位的入驻,使原先机声轰鸣、喧嚣嘈杂的厂区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花红草绿的景象。镶嵌在厂房墙上的厂训仍清晰耀眼:“讲政治,服务首都,奉献社会;求生存,拓展市场,惠及职工”,这22个红色的行书体大字以及陈列在路旁草丛中的一台台小巧或笨重的电机、车床等设备在无言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价值和使命。芳草丛中,利用风机叶轮和水泵轴杆打磨加工成的“日晷”在清风中标示着时光的流转。高大笨重的龙门吊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像一座跨越历史长河的大桥,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像一道彩虹,无时无刻不在展示工业文明的雄壮之美”。那根高耸入云的烟囱和一排车厢似的车间,远远望去,像一艘桅杆高擎的巨轮,停泊在岁月的深处。文化创意、文明传承,让这一块历史的空间融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曾经,热电厂在造福一方、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影响,烟囱中冒出的滚滚烟尘让一片蓝天失去了明丽和清爽,钢筋水泥的建筑似乎和周边古老的文化氛围有些不协调。然而,今天的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去责怪这一切,更不应当用今天的思维去否定当年的城市建设和生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需求,在今天看来是失误或是不足的曾经,或许就是时代发展、生活变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翻开新的生活篇章,站在科学更为发达、理念更加进步的当下,我们更多的是要铭记它们曾经的贡献。
作为近千年的文化遗址,天宁寺及天宁塔能够历经磨难留存至今固然值得庆幸,而那根早已失去实用价值的烟囱以及这一大片厂房能够完好地保留下来也值得赞赏。在热电厂关停之后,曾有人建议炸掉烟囱、拆掉厂房,重新打造一个具有当今时代风尚的环境。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以毁灭实现重建的思维。我觉得,寺和塔固然是历史、是文化,而这厂、这烟囱又何尝不是?且不说它们曾经对社会、对百姓生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即使是这些厂房、这根烟囱,也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建筑风尚和工业文化的追求。塔有理由生存,烟囱和厂房当然也就有理由保留下去。留着,就是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而毁掉它们,就如同在岁月的天幕上抹去了一片星月,会让文明的苍穹失去应有的辉煌;留着,就是一个历史的纪念馆,钢筋水泥、砖瓦草木,无言地诉说时代和岁月的变迁,诉说文明和生活的发展。这才是文明传承的智慧。开发性维护、创造性挖掘,让一切失去本来价值的事物去芜存菁、焕发新生、重现价值,不是更有意义的、成本更小的重建吗?
看似毫不相干的一座砖塔、一座烟囱,就这样巧合地站到了一起,悠久的佛教文化、年轻的工业文明在这里共守一片蓝天,时刻唤醒着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记忆。如果说砖塔是佛教文化传承下来的留声机,那么,热电厂雄伟的大烟囱就恰如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麦克风,在岁月的舞台上,它们用不同的频率和节奏,无声地播送着关于山川衍变、天地轮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