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不如“沙场练兵”
――聚焦机工社2021短视频与直播技能提高训练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02
□本报记者 范燕莹
参培学员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直播间进行直播带货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 供图
“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们模仿,我们追赶,我们升级了自己的行头,也迅速提升了自己的技术能力,我们真正成为活跃在这场短视频盛宴中的一员。我们终于能够有机会,与同行、与对手们当面交锋、侃侃而谈。”机械工业出版社近日在京举办2021短视频与直播技能提高训练营颁奖仪式,作为获奖学员,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分社营销编辑姚菁菁动情地分享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过去的2020年,机工社创下全年1200多场直播、1200万观看量的“千场千万”骄人成绩,有效抵御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份闪亮成绩单的取得,与机工社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新媒体人才的快速成长密不可分。作为业内第一家试水自主举办短视频与直播训练营的单位,机工社紧跟市场变化,探索出一条依靠内训师完成视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
“练拳不如打架”在实战中练
在视频时代,新媒体人才需要具备快速提升的能力。机工社“摸着石头过河”,自2020年起,自主举办短视频与直播技能提高训练营。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人事教育处处长王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市面上的视频培训虽然多,但擅长工程科技专业内容传播的讲师难觅其踪,机工社采用先走半步的思路,尝试用自己的队伍培养自己的队伍,通过富有实践性的培训安排,尽快解决新媒体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出一条可靠且有效的路径。
在2021短视频与直播技能提高训练营开营仪式上,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李奇借用“练拳不如打架”这一生动比喻,鼓励大家通过实战训练,快速提升短视频与直播的相关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尽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对于科技类图书来说,因为缺乏趣味性和话题性,很多人都觉得,它不太可能在短视频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针对专业读者的科技类图书到底适不适合短视频营销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始终萦绕在像姚菁菁这样的科技图书营销编辑的脑海中,也是机工社的编辑们普遍面临的困惑。
“练拳不如打架”“在实战中练”,每一位参训的学员都有这样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短视频与直播技能提高训练营这半年多的历练,机工社的编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要以合适的形式,在合适的平台上,找到要找的那个人,对他说出他心里想听的那句话。无论是面向大众领域的图书,还是针对专业人群的科技书,最终都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将目标读者心里的那团火点燃。
“三用一鼓励”线上学习线下实训
谈到机工社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思路,李奇介绍,机工社按照“三用一鼓励”的思路,加大对新媒体人才培养力度,为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所谓“三用一鼓励”思路,一是要“实用”,新媒体人才的培训既要来源于业务,更要服务于业务,切实解决新媒体知识与技能的短板问题。二是要“致用”,不仅要让大家学起来,还要用起来,通过实践来筛选人才、锻炼人才、培育人才。三是要“适用”,要根据兴趣和特质培养和使用人才,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四是通过考核、评奖等措施,营造新媒体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更多感兴趣的员工了解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投入新媒体。
王艳介绍,如果单纯从培训的角度来看,短视频与直播技能提高训练营发挥“线上学习+线下实训”的优势,有效解决了理论和实操分类培训的问题。通过短期培训,机工社实现了短期内完成视频人才队伍规模化升级的蜕变:组建内训师队伍,不依靠外力就能够自主设计、讲授短视频与直播课程,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业务需求、赛练结合、贴近实战的短视频与直播培训模式。
通过实战训练,机工社的编辑们既熟悉传统业务又能胜任短视频制作,最关键的是还能直播带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机工社举办的训练营还有一大特色,同样验证了“实战”的要求,这就是引入赛马机制,学员的作品直接上线短视频平台。“把学员放到真正的直播间带货,在真正的战场上锻炼其营销技能,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实现销售转化,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路。”王艳说。
尝试新“玩法”为数字化转型插上翅膀
当下,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8亿,视频内容传播趋于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形态更加多样化、立体化。未来,在数字化大背景下爆款图书、长尾内容更需要借力新媒体平台进行引爆。
在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方面,目前,机工社加快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数字新基建已开始发挥作用。2020年,以全媒体演播中心、九州云播、天工讲堂等一批数字化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为支撑,机工人快速拥抱新媒体、尝试新“玩法”,创下直播“千场千万”的佳绩。
不仅如此,还有好消息不断传来――2021年6月,机工融媒体中心暨新华网联合演播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建设及传统报告厅升级改造面积共计1100平方米。记者在参观中了解到,中心能够支撑大型活动、多类型访谈、各类融媒体产品的拍摄制作需求,也能够满足线上线下视频会议、学习培训等使用需求,还配备有专业的编导、拍摄、制作团队,可以为各种类型的节目、数字化产品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如此专业、完备的硬件设施为机工社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下一步,我们每个机工社短视频人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渥条件,让以前一些不敢想、想了也做不到的创意,最终都能变成一条条精彩的短视频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姚菁菁说。
“融媒体中心的有效运行将为机工数字化转型插上新的翅膀、奏响新的乐章。”李奇表示,站在新的起点,机工社后续仍将坚持“三用一鼓励”人才培养思路,以人才培训为牵引,以自建新媒体矩阵为练兵“沙场”,进一步加大新媒体人才培训力度,持续打磨升级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健全新媒体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良性机制,加快构筑机工社新媒体传播力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