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热土心怀人民 谱写时代崭新篇章

作者:付莎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7

  □付莎莎

  建党百年,一部部主旋律影视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前有《山海情》被奉为行业标杆,后有《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作品的口碑、热度双丰收,将精品电视剧创作推向新高潮。如何创作出引发全民共情、共振、共鸣的“大剧”,成为新时期电视剧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近日,《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山海情》编剧王三毛,《装台》制片人任双有,《在一起》出品人吕超,《跨过鸭绿江》总编审、总制片人王浩等优秀国产电视剧主创团队及行业代表共聚一堂,就“新时代精品电视剧创作新趋势”这一主题畅所欲言。中国电视剧前路如何?在这里或许有方向可追寻。

  深入现场 用耐心磨砺剧作之锋

  “宝剑锋从磨砺出”,电视剧作之锋则在耐心中磨炼。去年以来,我国电视剧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今年白玉兰入围作品更是被网友称为“神仙打架”,难分伯仲。对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这说明主题创作取得了很大成果。分析入围优秀作品,都是在认识生活、还原生活、高于生活这三点上有很好的实践。

  认识生活、还原生活、高于生活,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认识生活,首先要进入生活。《山海情》经过多次调研,《装台》创作者反复与农民工群体交流,《在一起》编剧2020年3月初抵达武汉并冒着巨大风险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采访。

  吕超提及《在一起》拍摄过程中一大困难是不能进入武汉,于是制作组只能营造场景,采用各个角度拍“武汉”。“为了在春天、夏天拍出冬天的武汉,洒水、造雪、堆雪,演员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武汉一‘解封’,我们就派团队到武汉去拍空镜,空镜和我们拍的素材结合起来,成了《在一起》。”

  谈及《觉醒年代》的创作过程,张永新表示,这部剧是编剧龙平平用了近6年时间打磨而成的,而后又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进行拍摄,前后加在一起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这部剧之所以不同,一是避开了已经被讲述过太多次的建党后的党史故事,选择回溯“船从哪里来”这段观众更陌生的历史,“聚焦从红楼到红船短短6年的时间,中国人思想上发生的巨变”。二是在创作《觉醒年代》的过程中,深度展示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呼应关系。“百年的沧桑与轮回在《觉醒年代》里都有体现,这种呼应让我感触特别深,革命先烈付出了那么多,让今天的中国人可以平视这个世界,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正是这些创作者对生活的尊重和现场的执着,作品才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而高于生活,要求文艺作品概括生活的普遍性、典型性,并进行艺术提炼,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引导性,引导广大观众去思考、去感动。从近期推出的精品电视剧来看,无一不围绕主旋律以不同视角切入,通过剧情呈现引发大众思考,并形成自身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这便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的意义。

  扎根人民 用细心浇灌真实之花

  一部精品电视剧的背后,有着数不尽的细微打磨,才能浇灌出真实的剧作之花。王三毛提到,创作《山海情》是2019年11月接到的任务,他们从宁夏闽宁镇辗转到西吉县,然后又辗转至福建。但也正是因为多地深入生活的采访,让他意识到创作任务的艰巨。比如,吊庄移民户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兴致都不高,原因是吊庄移民的故事被采访过太多次,拍过电影也制作过舞台剧,但观众都不太喜欢。再加上脱贫攻坚题材的剧集去年有几十部之多,同类题材如何突围?最终,王三毛选择放弃常规的创作思路,不写变迁史,而是写104万吊庄移民户的“心灵史”,“用乡土文学的写法,写他们从一块土地搬到另一块土地的经历和心灵变迁,通过这一尝试,我们才走到了现在”。

  张永新对于真实的寻求则体现在不仅剧本写得要真,而且导演二度创作的时候,也要把这个“真”落实到方方面面。《觉醒年代》中大量的场景搭建,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简单的“扔砖”镜头背后,是大量民国初年北京的影像资料――路上遍布着泥泞、沟坎,人们过一个路还要扔砖垫脚,这些细节都出自历史中人民的生活场景,被导演敏锐的目光观察到,成为了剧作中的经典桥段。

  任双有也肯定了一部剧作背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装台》原著作者陈彦在陕西戏曲研究院深耕20年,业余时间就去戏曲研究院外的劳务市场与农民工兄弟们话家常、做采访,积累了长久且丰富的生活素材。编剧马晓勇则出生在这个戏曲研究院大院里,对众生百态烂熟于心,笔下人物皆是有优点、有缺点,更有特点。拍摄时,演员张嘉益为了更接近剧中装台民工兄弟的形象,在刮胡子时,把刮胡刀反过来:“只有这样才能还原胡子拉碴的刁大顺的形象”。导演李少飞完整地搭建了一个城中村主场景,置景所用的原料,一砖一瓦皆是从真实的城中村拆迁而来,既是视觉质感,也是信念感。

  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时,要如何选择历史材料?王浩在分享经验时提到,为了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锁定”精华,用40集故事承载“全景式史诗般”的目标,《跨过鸭绿江》请到了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史专家,请他们帮助编剧在“全景式再现”的要求下反复筛选,最终在出兵决策、五次战役、以打促谈的史实中确定了必须保留不能遗漏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尤其是战斗英雄,最终以强纪实叙事还原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图景,受到了观众的肯定。

  赢得共鸣 用真心谱写时代之歌

  新时代,精品电视剧迎来新征程,在寻求共情、共振、共鸣这一方向上,需要创作者们结合时代特色,形成真心换真意的时空互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三绝”系列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总策划袁锦贵提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应该坚持“三要”――要有感情、要负责任、要去体验。通过自身的真情实感,形成历史与当下的情感共振,以此创作出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精品剧作。

  以创新形式和新生力量获得观众注视。《理想照耀中国》以40集短剧、17位导演和40位编剧的体量,成为近年来主旋律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交易管理中心总监朱琰谈道,这样特殊的形式,让很多年轻观众比喻看剧仿佛“开盲盒”。在她看来,作品给年轻的主创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机会,“我们集合了17位导演和40位编剧的创作团体,他们的风格化表现和表达,给整个主题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团队中其实更多的是‘80后’‘90后’,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未来的新兴力量。”

  以多元题材和现实导向获得观众青睐。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认为,从去年的《在一起》到今年的《功勋》,创新的时代报告剧不断丰富电视剧的样态和形式。“在一个重大主题之下,把多个单元剧和中篇剧进行集束式、资源重整式推出,这种创新的电视剧样态对推动中国的短篇电视剧和中篇电视剧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王磊卿也由此希望,创作者能将目光向下,真正关注基层,关注现实。“主旋律电视剧蓬勃发展,给行业带来一股新风。无论是什么样的题材,只有真正做到和观众共情、共鸣、共振,才能征服所有的人。”

  上海儒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影视制片人、出品人柯利明也表示,过去公司选片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年轻人的娱乐需求,但这两年他们发现这些远远不够。“原来我们说要尊重观众,但有时观众也需要引领,这对作品的艺术性、时代性的要求就更高了。”他还透露,儒意影视将加大对现实题材的创作投入,拍摄反映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筹备开机的有一部戏,将和刘家成导演合作,可以算作是《情满四合院》的第二部。另一部在父亲节上映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已经与观众见面,讲述了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励志故事。”

  精品电视剧创作新时期,电视剧不仅是简单的题材再现,更被赋予了呈现社会发展、形成时代回响的使命。精品电视剧需要赢得大众口碑,形成大众共鸣,同时,作为精神文化的承载物质,精品电视剧力争成为现实与虚拟、当下与历史、此刻与未来的联系。这要求一批批创作者俯下身子,深入现场,扎根人民,用真心创作出为时代所需要,在历史长河中能发出微光的精品“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