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探寻广东城市书房的“韶关模式”――
走,去风度书房看书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7
□本报记者 祝小霖
“走,去风度书房看书去!”这句话在广东韶关人中间广为流传。藏书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空间设计各有特色,图书借阅科技感满满……在广东韶关,风度书房已成为当地的新文化地标。
韶关市委宣传部科长郭晓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截至今年一季度,韶关已开设71间风度书房,接待读者425.5万人次,借阅图书137.1万册次。
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
走进今年2月新开放的风度书房雅苑分馆,浓浓的钢铁工业风扑面而来,加之浓郁的书香气及咖啡香,广东韶钢的文化气息瞬时凸显。一馆一风格、一馆一特色,风度书房正是凭借极具个性化的创新理念,开到了城乡各个地区、角落,开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建设整整4年时间,先后投入5280多万元,形成全市71间的规模,郭晓明感慨良多,“风度书房建成前,韶关市图书馆每年到访量约40万人次。如今风度书房接待读者人数已有10.5倍之多,借阅图书数量也是书房建成前的5.3倍。”
这得益于韶关突破传统阅读,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建设方式创新公共阅读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才能有效破解城区公共图书馆馆舍设施设备及服务能力总体较薄弱、供需不平衡、服务方式和手段滞后、受众体验不佳等难题。”郭晓明说,如今,33间城区风度书房、17间县级风度书房、20间乡镇风度书房、1间村级风度书房,基本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城乡的全市网络架构,真正打造了城乡十分钟文化圈。
小书房、大风度,风度书房中式风、非遗风、白领风等各种风格尽显。中山公园分馆内,半空悬挂着一架“复兴号”飞机模型,并融入了韶关机场、北伐战争等元素。马坝人遗址分馆以茶文化为主题,展示韶关本地特色名茶,让读者在茶香中品味书香。
“我们深入挖掘韶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元素,并融入到书房建设中。”郭晓明说,风度书房每间分馆都根据场地已有的条件专门设计,每一间陈设和布置都不同。同时,充分考虑各类读者群体偏好和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
“双管理平台”实现无人值守
如果细数风度书房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全天候开放这一点了。无人值守、扫码入馆、自助借阅,甚至“刷脸”借书,智能元素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风度书房充分整合各方阅读资源,以实现便民高效。”郭晓明介绍,在读者使用借书证或身份证即可入馆、借阅的基础上,风度书房实现了微信扫码、人脸识别入馆和借阅,以及用支付宝办理电子借书证并扫码借阅等便民手段。在这里,门禁系统实时记录着入馆人数,还与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在一键应急呼叫系统里,只需按下求助键,系统另一头就有工作人员立即接通解答。
多个系统配合,全靠风度书房智慧中心和图书馆联盟建设平台的“双管理平台”。其中,风度书房智慧中心由韶关市图书馆监控室升级而来,实现了场景展示、主题宣传、阅读推广、监控预警、服务调度等集成服务功能。图书馆联盟建设平台则整合了市、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信息化和RFID技术,实现总馆与各分馆间的通借通还、书刊的统一检索、图书借阅汇总等大数据管理。
探索标准化建设体系
4年来,韶关积极探索建立营运管理机制和标准评价体系,确保风度书房有专人管理、有标准营运、有规范服务。先后制定的《韶关市风度书房建设选址要求》《韶关风度书房建设和服务标准》《韶关市推动风度书房在各县(市、区)落地建设工作方案》等制度,让风度书房在设计、建设、布展、服务、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标准。
郭晓明介绍,风度书房的建设,是广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生动实践。风度书房主动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或个人等合作,形成了政企共建、企业援建、个人捐建等多元建设模式。与此同时,风度书房还提倡“我的书房我打理”,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负责定期整理、轮换图书和服务群众。目前,风度书房志愿者服务团队达1421人,组织志愿者上岗培训147场,培训志愿者4256人次,志愿者上岗服务1134人次,服务时长15万小时。
“我们将发布《风度书房建设与服务规范》,为下一阶段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基本准绳。”郭晓明说,韶关将尝试风度书房运维“认养”制,鼓励社会力量按月、按年认捐风度书房的运维费用,将日常维护、图书配送等委托给第三方服务机构,并进行绩效评价,同时探索建立风度书房“义工”机制,申请建设岭南书院,打造“书房+书院”模式,助推全民阅读形成梯次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