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精神高地 引领社会风尚

作者:艾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艾斐

  一个时代楷模,就是一座闪亮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航程。学习时代楷模,就是用榜样的力量,树立时代标杆、引领社会风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时代楷模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崇高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涌现出王继才、毛相林、赵亚夫、李银江、王强等一批新时代先锋模范人物,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硕成果,鲜明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向时代楷模最好的致敬,就是学习他们的精神,汲取英雄的力量,创造新的历史。时代楷模不是敬而远之的“高大上”,而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身边人”。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精彩鲜活、富有说服力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粒石见峰,于平凡中见精神,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化作自觉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准确、生动鲜活地宣传报道他们的事迹,是一件极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这就如同一座桥,通过它我们才能走近楷模、感受楷模、学习楷模。

  毫无疑问,郑晋鸣的纪实文学作品《为新时代塑像――郑晋鸣笔下的“时代楷模”》就是这样一座桥。正是通过这座桥,“一个人感动一个国”的王继才、书写“愚公精神当代传奇”的毛相林、“在泥土中叩问生命的意义”的赵亚夫、彰显“敬老院院长孝与忠”的李银江、“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王强,一个个可亲可敬、生动鲜活的时代楷模走进我们的心灵,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铸就了新时代的精神高地。

  通过这座桥,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楷模踏实干事、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有精神就有力量,就有那么一股子气、一股子劲。

  这本书中记录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下庄人脱贫致富的故事,彰显着这种可贵的奉献精神。通过这座桥,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楷模坚毅执着、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

  这本书中记录的全国农业专家赵亚夫,就以“矢志探索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奋斗姿态,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共产党人的坚毅执着、迎难而上。通过这座桥,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楷模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

  这本书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70后”青年教授:毕业时,他放弃优越的工作,毅然决然选择扎根高等教育贫瘠的苏北,20年来,真真切切搞教学、扎扎实实做科研,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钻研深刻,成果丰富。20年的从教生涯、科研之路,没有一丝浮躁、一刻抱怨,不幸积劳成疾,2008年,他被确诊为恶性肿瘤,2012年9月离开人世,年仅42岁。他叫王强,病痛如恶魔般吞噬和折磨着他,他却用惊人的意志淡忘所有的疼痛: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著作,他让妻子把电脑搬到病房;病榻上的4年,他坚持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论文;为了自己所带领的学科组能够不断出成果,他坚持和大家并肩战斗。

  一本书,一座桥,一道光。纪实文学作品《为新时代塑像――郑晋鸣笔下的“时代楷模”》通过5位时代楷模的感人故事,深刻揭示了英雄的价值内涵、时代精神,极大地增强了时代楷模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它所透射的光和热,必将如同一粒粒种子,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激励我们向时代楷模看齐,继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荣光。

  《为新时代塑像――郑晋鸣笔下的“时代楷模”》

  光明日报出版社 郑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