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莫莹萍
《向北方》一书记叙了全国政协会议召开前夕,各民主党派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在中共中央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排除港英当局的百般阻挠,从香港北上解放区的这一过程。
书名“向北方”三字,不仅朗朗上口、凝练有力,更是蕴藉有味、大有深意。关于书名,作者在开篇的楔子中解析道,由周而复主编的解放区第一套文学丛书起名为“北方文丛”,时用“北方”代指地理上主要位于西北、华北和东北这“三北地区”的解放区。因此,该书读者并不难理解“北方”之意。然“向北方”,我们不可简单将其理解为民主人士出行路线的向北或是前往解放区的过程,同时还要关注到这一空间迁移的背后,民主人士出行前后态度、立场“向北”之历程。
从中立到合作,再到最后的接受领导,民主人士的政治立场有一个转变过程。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在鼎革之际,从民革、民盟等领导人原来的追求合作到自愿接受中共的领导,也反映出一个个个体、一个党派政治立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作者通过对当事人的信件、日记、回忆录、访谈口述等资料的梳理与辨析,对民主人士的心理动态进行了真实、客观、细致的描写与剖析,可谓有据有料。例如,最初面对北上邀请,李济深的犹疑与观望、张澜的两次推脱、黄炎培与多方势力的交往;再如,进入解放区之初,徐铸成自感办报期望“破灭”的“灰心”。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仍是感受到了拳拳盛意,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投身于协商建国大业。民主人士态度及政治立场的转变历程,正是彰显了新政权的人心向背,形象地诠释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这即是该书的最大看点。
难得可贵的是,作为一部主题类读物,《向北方》丝毫没有枯燥、滞涩之感。在写作伊始,作者李红梅老师就为该书定下了“兼具历史性、情节性与可读性”的创作准绳。该书不仅有资料依据、有严谨考证,而且情节生动、叙事精彩、看点十足。1948年,民主人士聚集的香港局势复杂、暗流涌动。港英政府、中共香港分局、国民党势力多方力量在此交织,斗智斗勇。例如,李济深圣诞节上演“金蝉脱壳”、冯玉祥黑海遇难之谜、国民党军统设计暗杀北上代表……作者笔下民主人士北上的历程,如一幕幕精彩的电影画面,令读者看起来酣畅淋漓、大呼痛快。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向北方》所记录的新中国成立前夕,社会贤达、民主党派人士冲破层层险阻,似涓泉归海,纷纷北上解放区参与协商建国的这一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诠释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回顾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向北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红梅 刘仰东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