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曼舞 可上九天揽月

作者:陈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报告文学作家 陈新

  2020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图文消息,并于2版、6版刊发相关报道。图为6版版面。

 

  2020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贺电中指出,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也同样能够激越各行各业的开拓奋进。试想,这种精神连探月的梦想都能实现,牧星耕宇的宏愿也在一步步接近,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有何难?

  在目光所及的事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它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想象:一钩新月,可想到羞涩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想到美好幸福的团圆生活;月光皎洁,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

  嫦娥在蟾宫曼舞,月桂之香冉冉,这美好而凄婉的神话,给我们开启了惠敏,启蒙了同情心、正义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月亮,它是一根线,一根连接情感与希望的线。仰天望月之时,思念、回忆、情愫、情怀,似乎都能与高悬夜空的它通感。因而月亮常常被人们用来寄寓爱情、友情、亲情、风景,甚至长生不老的愿望。除此之外,月亮的时代及现实意义,还与战略性资源有关。因而对月亮一探究竟,便成了人类渴求实现的梦想。

  上世纪中叶的人类探月工程,以美国和苏联的“短兵相接”为代表。当两个科技大国激烈竞争之时,中国的探月事业还是一张白纸。祖先们创世之初对天空探索的蛛丝马迹,虽已淡若烟岚,但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不断探索的步伐却从未停止。

  中国的探月工程起步较晚,但中国航天人用坚实的脚步,成就了中国探月亮丽的风景,成就了人类探月梦想的实践和深空科技的延伸。

  自立项以来16年的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获取了分辨率7米全月图、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剖面图;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填补了月球背面甚低频天文观测的国际空白;带回了1731克月壤,以及大量月球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带动了空间物理、空间天文、行星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对中国探月取得的成就,西方科技强国由衷地佩服,甚至艳羡仰望。

  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具代表性、影响力、挑战性、创新性、带动性的航天系统工程,中国探月工程不仅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国航天科学技术水平的历史性跨越,还为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选址提供了数据,为人类探索太空中的其他星球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实施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任务的圆满完成,不仅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的国家,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中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正应了《淮南子》所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追星怀月,清灵静心。从51年前中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太空世界,中国人用坚实的脚步书写着夙愿梦圆的轨迹。

  虽然,时间的河流如水冲沙般地淘尽了多少望天故事,我们依然能从神圣的文字记录中,找寻到先辈灿若晨星的痕迹。我们也要感谢这种奔流不息血脉相连追求美好的传承,这种传承,也便是中华民族不辍求索砥砺前行的精神传承。

  带着求解月亮之谜的渴望,带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者光荣的使命感,带着对先辈赐予美好神话和遐思飞扬的向往,中国探月既拓展了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使中国朝着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