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探海 可下五洋捉鳖

作者:徐小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队员 徐小龙

  2020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1版头条刊发文章《习近平致信祝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也再一次践行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为什么国家要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载人潜水器?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深海科学中去?

  在历史课本中,我们曾读到外国列强驾驶着远洋舰队打破了中国的国门。这一次重重的“跌倒”,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弱小遭人欺”,也深刻明白我们在“海洋强国”道路上似乎慢了别人半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一直在“海洋强国”的路上默默耕耘。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里那一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更是让无数海洋科学工作者们发奋图强、奋起直追。当时的“向阳红”系列海洋综合调查船,在各大洋甚至是南北极都留下了科考足迹,是老一辈海洋科考工作者艰苦奋斗的见证者。

  记得在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几幅画面:20世纪70年代,几名海洋科考队员戴着圆顶草帽在“向阳红09”船上,将简陋的海水采集设备投入海中,将气象观测设备投放到空中;赤道附近湿热的气候让他们汗流浃背,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晒伤;船上自带淡水十分有限,为了节约,船长发现一片乌云时,会径直航行过去,暴雨中,科考队员们聚集在甲板上,开心地冲凉。

  几十年如一日,千万名海洋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换回了海洋科考的珍贵数据和样品,在海洋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让中国在世界海洋事务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载人深潜精神正是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老一辈海洋科学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中,慢慢积淀而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21世纪的科考装备已经十分先进,船舶配备了海水淡化系统,不会再出现上个世纪“借雨洗澡”的场景。但在远洋科考中,对深海的探索仍然存在多道技术瓶颈挡在我们面前。最初多采用拖曳海底摄像装置或有缆无人潜水器大范围探测深海,科学家将其比喻为深海“抓娃娃”。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陆地可开采资源几近枯竭。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海底的富钴结壳、锰结核、多金属硫化物等新的矿产资源逐渐被发现,它们储量惊人,而且金属含量是陆地同类矿物的几十倍,开采价值极高,就像遍地黄金一样。各国都开始向海底进军,世界进入“深海探秘时代”。

  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载人深潜器!这是科学家们发自内心的呼声!从2002年中国第一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到5米、10米的实验室试验,再到1000米、3000米、5000米的海上试验,再到2012年创造了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最大下潜深度,是一股精神力量和必胜信念支撑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实现“下五洋捉鳖”的梦想!这股精神力量和必胜信念就是载人深潜精神!

  科学家可以利用载人深潜器直接肉眼观测洋底,近距离探测的深海数据更加精细,还能采集少量样品。虽然在几千米深的洋底开展大规模开采作业,目前还只是梦想,但谁又能说“深海开发时代”不会到来呢?

  中国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让中国深海梦想更近了一步。从“蛟龙”号的自主集成,到“深海勇士”号的自主研发,再到“奋斗者”号的万米深度,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一路劈风斩浪,先后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中国人探寻深海奥秘的步伐和决心,“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洋科学工作者投身到“海洋强国”事业中来!时刻准备着,在“海洋强国”道路上坚强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