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工匠文化 追求完美极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 岳群
2016年3月9日,《工人日报》报道“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呼唤“匠心归来”。
很长一段时间,提起工匠精神,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来自这些国家的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还有那些制作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难道没有这种工匠精神吗?当然不是。回望历史,富于智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鲁班,是工匠楷模的化身;着眼现在,神舟飞天、高铁飞驰、“奋斗者”号逐梦万米海底,这一个个大国重器的背后,都是千千万万高级技能人才“择一事,终一生”,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诠释工匠精神的传承。
何为工匠?有一种误解是,工匠是不停重复低端劳动的人。实际上,工匠是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的人。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投入,为创造力提供源泉,成为创新发展的内在支撑。
何为工匠精神?我认为它是一种职业精神,可以用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些工匠并不把所从事的工作视为赚钱的工具,而是一种执着的追求,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生产的产品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精神。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采访和接触了不少工匠。他们能够进入《大国工匠》的根本标准,就是“手上有活”。工作中,他们执着于攻克各类难题,追求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虽然工种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同一个驱动力――对本职工作极度热爱与投入。
我甚至更愿意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轴”。
缔造“太空之吻”的王曙群,在航天器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牵头研发了50多台专用装备,完成论文15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扎根一线的铸造工人毛腊生,从基本的铸造原理都不懂,到掌握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知识。这些大国工匠就是这样一批“轴”人,什么阻碍他们前进,就要把什么“干掉”。可以说,他们不但具备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理解,同时能够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这也是工匠身上了不起的地方。
在工业经济和传统制造业背景下,工匠精神似乎不难理解。进入新时代,工匠的工作方式不同了,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网络背景下的数字经济时代,工匠有怎样的表现形式?
代号“鲲鹏”的运-20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90后”胡洋被称为“鲲鹏”机身数字化装配领军人。机身调姿对精度要求极高,这项以往需要十几个人合作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在胡洋和团队的数字化改造下,两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效率提高百倍。还有能用比头发丝还细0.05毫米的刻刀刀头,在直径0.15毫米的金属丝上刻字的技师常晓飞,1988年出生的他,总是想尽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探索的都是数控加工技术领域的“无人区”。
用新型的工具干新型的事,用创新的思路闯未走过的路,这就是今天的工匠。他们也为工匠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不断超越前人,不断进取创新,在效率和精度上追求前所未有的极致。
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工匠的背后,共同凝结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就是爱国。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曾拒绝“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说看到我们的火箭升空,这种自豪感与满足感是金钱买不来的。他将自己亲手焊接的火箭“心脏”比喻成“金娃娃”,充满爱意的描述也正体现出他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其他工匠也会朴素地表达,要是国家没有给我这份工作,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生活,国家的事一定要做到最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现代职业教育成为大国工匠,中国才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面向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向他们传递好工匠精神的内涵,于是我们决定将今年《大国工匠》节目第八季的内容确定在年轻人这个群体上,聚焦“技能报国”主题。
面向年轻人讲好工匠故事,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让这些故事直达人心、引起共鸣。我还记得一个细节,第八季《大国工匠》中,从事核心舱密封舱体焊接工作的郑兴,他吃的饭很素,说自己正在减肥。因为他担心胖了以后难以进入舱体,会影响工作。
我们把工匠精神与故事,还原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样子,我们讲这些工匠的成就,也展示他们的失败与烦恼,展示他们是如何历经打击而不断成长的,通过这些容易让年轻人感同身受的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细节,以打动人心的讲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这些大国工匠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踏实专注、勇于创新……有了工匠精神,就算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没有耀眼的文凭,也能够凭借辛勤的劳动,凭借坚守与钻研,成就梦想,成为受人尊敬和热爱的“大国工匠”。
6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大国工匠”在今天会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代名词,《大国工匠》新闻栏目也孵化出图书、颁奖典礼、专题片等,成为有着相当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品牌IP。6年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职业技能大军中。更欣慰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技能工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在当下蔚然成风,作为参与其中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也要发扬工匠精神,在新闻报道中做到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用我们的笔、用我们手中的摄像机,把大国工匠们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讲给世界听,让“大国工匠”在中国走向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