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大漠筑绿洲

作者:赵声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赵声良

  2020年1月18日,《甘肃日报》1版发表《中宣部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学习“时代楷模” 汲取榜样力量》。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70多年来几代人坚守敦煌,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精神的高度概括。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留学法国的常书鸿先生看到了流失到巴黎的敦煌艺术品,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毅然离开繁华的巴黎,回到当时仍多灾多难的祖国。1944年,常书鸿创办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率领同仁们开始了敦煌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敦煌石窟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在科学保护、学术研究和敦煌文化的弘扬传播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在本世纪初,面对部分文化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顶住各种压力,坚持以保护为中心,科学规范化管理,努力探索处理文化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建设数字展示中心,成功处理了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使莫高窟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有序进行旅游开放。70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学者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扎根敦煌,自觉担负起了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使命,并与时俱进,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学术研究中不断填补空白,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祖国的文物事业鞠躬尽瘁,以他们对祖国和文化事业的爱,谱写了壮丽的莫高精神。

  今天,是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考古事业给予了亲切关怀,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敦煌研究院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我们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要继续发扬莫高精神。一是坚持保护为基础,文物保护首要的是科技,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保护水平,从抢救性保护为主转入预防性保护为主的时代。加强数字化建设,以高清晰度的数字图像完整、永久地贮存敦煌艺术的珍贵资料。二是坚持研究是核心,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特别是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从敦煌文化中解析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为今天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三是坚持弘扬敦煌文化。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就需要我们文物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通过各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在旅游观光、展览展示、网络传播等方面,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使敦煌文化深入人心,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和发扬莫高精神,我们要凝聚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择一事,终一生”,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争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践者、贡献者、引领者,争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文博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要把莫高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把弘扬莫高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弘扬革命精神等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