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融汇中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田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甘肃省历史学会会长、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田澍

  2017年5月16日,《经济日报》3版刊发评论员文章《让丝路精神照亮共赢之路》。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克服艰难万险,创造了辉煌伟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这一历史巨变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因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人类历史中不断汲取智慧,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博采各国文明之长,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敦煌,实地察看了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珍藏文物与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听取了研究院在石窟保护、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并与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举行了座谈会。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张骞凿通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安全保障空前加强,由此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书写了人类发展的新篇章。在大漠戈壁上,中西方使者、商人、僧侣无虑千辛万苦,“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古代中国文明与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在此汇聚交融,敦煌一度成为多元文化荟萃的国际都会,记录着丝绸之路的幕幕精彩,彰显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极大自信。

  敦煌是多元文化融汇之地,莫高窟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源。除汉文文献之外,还有古藏文、突厥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西夏文等各种文字写卷。敦煌文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地理、哲学、宗教、民族、文学、语言、艺术、医学、科技等诸多学科,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各种文字的写卷和敦煌壁画既弥补了已有文献的不足,又展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鲜活场景,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敦煌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敦煌壁画所展示的艺术形象美轮美奂。

  敦煌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因动荡和战乱而遭到破坏,莫高窟在长期无人管理中任人劫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文物才得到了真正的保护,敦煌文化迎来了新的春天。1961年,国务院将敦煌莫高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文化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代。2017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石窟的保护研究机构整建制划入敦煌研究院,大大加强了甘肃丝绸之路沿线石窟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敦煌研究院由此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敦煌艺术导师”段文杰、“敦煌女儿”樊锦诗为优秀代表的敦煌研究院群体,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守护和修复珍贵文物,积极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石窟壁画保护体系,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成就巨大,举世瞩目,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代,作为国际性显学,敦煌学的研究与敦煌文化的传播一定会迈向更高的台阶,对弘扬丝路精神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持续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