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见证家国情怀

作者:卢国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四川省汶川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 卢国彤

  2013年5月12日,《光明日报》1版发表《精神不倒 梦想永存――从五年历程看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给汶川人民留下了一段永远无法忘怀的伤痛记忆,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举国上下戮力同心、与时间赛跑、对生命永不言弃、不断创造生命奇迹的一幕幕英雄壮举。那些日子里,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了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也表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地震发生后,武警38师参谋长王毅主动请缨,带领600名官兵,从距汶川255公里的马尔康驻训点出发,向汶川开进。到距汶川县城还有92公里的理县古尔沟时,严重的山体滑坡堵住了前进的道路。向上级报告情况后,王毅决定组成200人的突击队,徒步强行向汶川进发。突击队经过31小时的生死挺进,终于到达汶川县城展开救援。

  在震后艰苦救援的关键时期,映秀镇的共产党员们从废墟中刨出了一面党旗,他们将这面党旗竖立在了映秀镇的最高点。是祖国母亲给了汶川第二次生命,是全国人民给了汶川人民重生的力量。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仁、义、礼、智、信的大国形象;亿万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着高于生命存在的信仰――家国情怀。

  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震后4个月,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自此,中国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援建行动。

  2009年10月11日,广东省援建汶川工作组汕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测量人员秦春利正在原草坡乡两河村草坝河测量地形高度,为维修河道做前期准备。11时10分,为了测量河流最窄的位置,秦春利爬到河边2米多高的碎石堆上,准备向河中插测量标杆。碎石堆是大地震的遗迹,靠近河边的石块上长满了苔藓。忽然“扑通”一声,秦春利坠入河中。20多分钟后,救援人员在湍急的河底找到早已失去呼吸的秦春利,位置正在他竖立的测量标杆下。秦春利殉职后,乡党委、政府在两河村村口,为他栽种了一片“青年林”,感激和缅怀为汶川重建抛洒汗水、献出生命的援建亲人们。

  13年后的汶川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重建后的羌寨、碉房和邛笼坚固威严地在雪山下耸立着,仿佛向世人展现着汶川人的坚强与奋进。羌乡大地见证了应对巨大灾难的中国力量和家国情怀。

  2018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汶川县映秀镇视察,习总书记深情地说:“汶川是我十分牵挂的地方。”在漩口中学遗址,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汶川,无论是集镇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自发地在房顶上挂着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善良淳朴的汶川人民把国旗当作对党、对国家感恩之心的寄托。

  汶川县将特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以及蕴含其中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深度挖掘“5・12”汶川大地震后所体现的“汶川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爱情怀,展现汶川人民在新生后对党和国家以及对曾经帮助过这片土地的人民的铭记和感恩,拟依托抗震救灾精神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成果,打造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家国情怀”“应急管理”“生态保护”三大特色课程。依托家国情怀宣誓广场、家国情怀书院、家国情怀・青少年素养促进学校、家国情怀・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家国情怀・阅读中心、家国情怀・生命赞歌应急体验馆、家国情怀・生态文明之光、家国情怀・感恩堂、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美丽新村等十大体系,深情讲述“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民族团结进步、“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新时代新愿景6个故事。

  家国情怀早已铭记在汶川人民的心灵中,融入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也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