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特别” 坐巡九天纵苍穹

作者: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中国航天报》总编辑 赵

  2013年6月11日,《中国航天报》推出号外,祝贺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十号飞船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报社 供图

 

  2021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而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他一直以来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航天传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些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与航天相关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生动体现,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们犹如璀璨的星辰,鼓舞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也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厚植家国情怀。无论是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孙家栋、陈定昌等为代表的航天大家,还是投身三线建设、甘于清贫寂寞的老一辈航天人,抑或是扎根生产一线、执着精雕细琢的航天工匠,许党报国、不忘初心,忘我工作、甘于奉献都是他们的共同特质。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团结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牢记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自觉用载人航天精神激励人、教育人、塑造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做到自立自强。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当天,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亲切通话。从神舟十号对接天宫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对接天宫二号,再到神舟十二号对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总书记三次同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每一次天地通话,既体现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也是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矢志创新的有力注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更大贡献。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必须勇担时代责任、书写报国答卷。载人航天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触摸、感知并加以效仿的。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年来,一路栉风沐雨、历经坎坷,却也不惧挫折、勇毅前行,这恰似中国共产党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关心航天发射任务的人们一定还记得,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发射,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失利。在那之后的908个日日夜夜里,中国航天人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顶住压力、含泪奔跑,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路。24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5万余秒关键技术试验,归零、攻关,再归零、再攻关……熬过“至暗时刻”,他们终于迎来春暖花开。身处当今社会,我们的工作岗位有不同,工作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不为困难挫折所屈服,不被艰难困苦所打倒,积极承担责任,努力做好“小我”、成就“大我”、追求“无我”应是每个人的共同信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让我们大力学习、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沿着已经锚定的奋斗方向,勇敢去拥抱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