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住 是众志成城的宣言

作者:何建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何建明

  2003年4月21日,《人民日报》1版刊发胡锦涛考察报道《发扬爱国奉献勇攀高峰为民造福精神 运用科学力量战胜非典型肺炎疫情》。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第一次”。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也一样,许多意外和突发的事件出现后,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考验也是极其严峻的。

  2003年非典暴发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北京,加上那一年正巧我女儿高考,而且偏偏在疫情最为混乱与肆虐的日子,她高烧不退……为了决定到底是送她去医院还是留在家里,这中间的9个小时里,我几度崩溃,最后竟然独自下楼后跪下双腿,冲着苍天,乞求它“开恩”。这一幕至今想来,仍然叫我泪流满面。

  后来在疫情更加严重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抗击非典疫情的战斗。那一刻,我喊出了“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作家不能缺席”的倡议和口号,并作为抗击非典前线采访团副团长,一直在抗疫前线采访长达两个多月,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北京保卫战》的创作。正是这个机会,使我亲历了抗击非典的全过程――

  那是一场真正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王晨,北京“SARS”医疗救治指挥中心的一名普通战斗员。那天他推开桌前的玻璃窗,望着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低沉地对我说:“第一天来到指挥部时,看到熟悉的北京城突然一夜之间变得万人空巷时,我的眼泪真的一下像散落的珠子……那情景太凄凉了!”

  我告诉他:那些日子里,每一个北京市民都是这样的感受,都在寻问:“如此繁荣和现代的古都难道真会变成死城一座?”

  那是一段多么恐惧的日子。

  空气中,到处回荡着的是瘟疫狂欢的喘息,迷漫的是人们慌乱而恐怖的匆匆行色,这样的时光足有数十天!

  这是我作品开头的一段文字。现在读来仍然能感受到当年非典疫情袭击北京的两个多月中那难以忘怀的一幕幕情景:

  我们都害怕听说哪个人、哪个单位、哪个社区、哪个楼道里又传染上了非典……

  我们都恐惧地在自己家的窗口瞪着眼睛看着昔日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突然看不到一个人影,唯有白色的救护车在撕裂般地叫唤着……

  我们都紧张而惆怅地等待着每一天的日升日落,仿佛在等待世界末日到来……

  但很快我们听到了一个响亮的号角:“为了每一个人民的生命与健康,迅速行动起来,坚决与SARS决战到底!”来自中南海的声音,振奋了每个中国人和每一个参与抗击非典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一队队白衣天使像冲锋的战士,飞奔在街道、居民小区、医院病房、田野和村庄的泥泞小道上……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行色匆匆、又精神抖擞的流调队员像侦察兵一样出现在机场、车站,以及人群密集的商店与工地上……

  当然,我们激动万分地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民子弟兵出现在小汤山医院……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结相助,和衷共济!”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是口号,也是战斗;是抗疫,也是抗争――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同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之间所进行的特殊抗争,它磨炼的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

  而这之后的日子,我感觉不再有窒息感了,反而越战越有种亢奋――战胜疫情、重获新生的胜利亢奋。

  抗击非典的战斗已经过去了18年,然而当我看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的今天,唯有我中国独尊,疫情防控得如此稳妥而坚固,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它依然是当年抗击非典精神的延续和扩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充分体现。

  此刻,面对今天的未来,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当民族和国家出现困难与危亡时,“挺住”是何等的重要。“挺住”的信心和意志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