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崛起 只争朝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 宋元明
198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中国女排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并配发评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心声。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时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中国女排的崛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化成就之一,其成功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对中国人思想意识持之以恒的影响,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对体育事业的鼎力支持。作为中国女排崛起的精神动力,女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其形成与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和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目前,女排精神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并不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球队的成绩和名次。弘扬女排精神的方式也是以新闻报道和主题学习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持久影响力,与中国女排的实际地位并不匹配。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际,让女排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促进,更能在塑造国家荣誉感的同时加深人民群众对国家现状及未来的认同与信心,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支持与力量。
笔者认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国女排精神有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讲好女排故事,展示鲜活立体的中国女排。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女排的历史是女排精神得以形成并持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基础,弘扬女排精神也必须要讲好女排故事。讲好女排故事可以起到传统宣传模式力有不逮的效果,让原本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抽象理念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全面地融入大众的思维和记忆之中,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中国女排有着独一无二的精彩历史和丰富的故事素材,当代中国更是全球最发达的文化市场之一。只要表达方式方法得当,女排精神一定会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引起新一轮的共鸣。
第二,走进课堂,以女排精神铸魂育人。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说过,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新时代传承并弘扬女排精神的关键在于让广大青少年群体学习并认同中国女排这一集体的组织文化和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也曾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象化的成就之一。将女排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堂,将有助于青少年理解女排精神同民族精神之间的互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女排崛起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事业中。
第三,推广排球运动,让女排精神的影响力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体现,也是弘扬女排精神的必要前提。女排精神的推广需要更多人参与到排球等体育运动中去,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中国女排队员们团结、坚持、认真等品质的可贵之处,从而让中国女排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进一步融入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成为国民集体记忆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随着本土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中国女排也将获得更加广泛的人才储备,提高在世界排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女排精神拥有长期的、可持续的影响力,成为对内凝聚民族精神、对外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