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足“红色钙片” 唤醒初心使命

作者:朱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馆员、党委书记 朱军

  2000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用红岩精神建红岩》,阐释红岩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这样说。

  红岩精神是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出的伟大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应科学理解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深刻认识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推动红岩精神的传承弘扬。

  从历史逻辑上看,红岩精神孕育于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具体形成于全民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人经历着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面临着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和风云激荡的政治环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形成了红岩精神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的精神内核。

  从理论逻辑上看,红岩精神孕育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吸收借鉴,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引。在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共产党员们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吸收借鉴了世界先进文明、先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毛泽东思想运用在国民党统治区特殊斗争环境中,对革命实践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逻辑上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近8年的实践,是红岩精神的初步形成时期;毛泽东“弥天大勇”赴重庆谈判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的精神内涵;以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为代表的川东地下党员在狱中的英勇斗争,最终凝练形成伟大的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岩精神具有增强具象感、提升认同感、激发践行感等重要作用,形成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阵地。

  红岩精神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基因。红岩精神中包含着具象的英雄事迹,红岩革命遗址中有着内涵丰富的教育基地,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可以说,红岩精神是培养青少年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红色沃土,是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正心修德的“心灵鸡汤”,是培养青少年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

  红岩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红色钙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补足精神之“钙”。红岩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深厚滋养,要让红岩精神融入党员干部的血脉,唤醒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将红岩精神中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党员干部抵御外部诱惑的坚强力量和为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弘扬红岩精神首先要把红岩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要深挖红岩革命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坚持红岩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推进红岩革命文物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要进一步加强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红色三岩”的保护力度,规划建设好红岩文化公园。要深入研究红岩文物,讲好文物背后的红岩故事,让红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要处理好红岩文化景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让城市景观、历史遗存、自然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提升城市品质。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岩精神中蕴含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重庆光荣革命斗争中留下的革命传统。在新时代新阶段,要把红岩革命传统发扬好,以深厚的革命传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注入强大的红色正能量。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遗传密码,要激活红岩红色基因、传承红岩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熔铸党员干部的红色基因,提高党的战斗力,增强党的免疫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发展、不断推进。要用红岩精神加强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讲好党的故事、红岩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