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 永续传承

作者:高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山东省临沂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临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高明

  196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临沂地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顽强不懈征服自然》,报道了沂蒙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苦难辉煌一世纪,党的光辉照沂蒙。

  山东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沂蒙精神。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回首过往,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等党政机关曾驻扎在这里;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创建的全国著名的几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战争年代,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了4000多场大小战斗,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血洒疆场,涌现出人民群众“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样感天动地的革命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临沂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许多新的成就。1957年10月,毛泽东主席对临沂市莒南县历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作出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为全国农村山区开发、增产增收树立了榜样。

  196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在1版头条发表了题为《改造山 山低头 改造河 河变样 改造地 地增产――临沂地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顽强不懈征服自然》的文章,并配发评论大篇幅宣传报道了沂蒙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平邑县九间棚是一个山区村,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贫困,1984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开始架电、修路、整地、栽树,1800多斤的水泥电线杆被他们一步一步地扛上了山,平时筑路得用5年时间,他们只用了5个月就干完了,先后治理山滩2100余亩,栽植水土保护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棵,把世代贫穷的小山村变成了富裕的旅游胜地。

  2015年,中央发起了脱贫攻坚战,临沂市先后选派了8275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5.7万名帮扶干部开展结对帮扶,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1275个贫困村顺利摘帽,村集体收入翻了一番还多,4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脱贫,人均收入增长186%,绝对贫困彻底成为历史。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带领群众将一个村集体负债380多万元、上任之初就收到126张法院传票的“脏乱差穷”的落后村,发展成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并发扬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作用,带动其他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被授予“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沂蒙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在沂蒙精神的传承和激励下,又创造了新的业绩。2020年临沂生产总值4805亿元、财政收入349亿元、粮食总产量416万吨、工业产值4943亿元,综合实力列鲁南经济圈首位,山东省第五位,位居中国城市GDP百强第四十七位,实现了新的飞跃。同时,临沂坚持把商城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一体布局“商、仓、流”,加快中国市场名城向“一带一路”东方商都迈进。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物流总额分别达到4403亿元和6847亿元。临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一大批“国字号”荣誉,沂蒙好形象、美誉度大幅提升。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下一步临沂将继续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八个第一方阵”和“六强、六富、六精”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十个更加注重”,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转变,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重实干、抓落实、求实效,把思路变成出路、想法变成办法、优势变成胜势,努力在新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勇于在沂蒙这片创新创业创造的红色热土上收获最美的风景,让沂蒙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