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号角在这里吹响

作者:马奇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6-02

  □马奇柯

    《新华日报》印刷机。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重庆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抗战文物。珍藏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新华日报》印刷机是其中的代表。

  该印刷机于1937年产自上海民精机器厂,是一台装有德国西门子公司电机的对开平版印刷机。1938年至1947年间印刷《新华日报》,共计9年1个月又18天,总共3231期。该印刷机长224厘米、宽154厘米、高153厘米,质地金属(铁),黑色,机体完整。前端右侧的机架上有一块补丁,部分零件有明显磨损,通身被氧化,但至今仍能使用。

  1937年冬,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筹备出版机关报《新华日报》,负责筹备工作的潘梓年从一家小报印刷厂购买了这台印刷机,同年12月便首先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群众》周刊的印刷工作中。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被唯一允许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这台印刷机便从此承担起这项印刷任务。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这台印刷机随报馆人员从武汉撤退到重庆继续印刷。无论是遭受日机轰炸,还是其他各种破坏行动,面对任何艰难,这台印刷机都坚强有力地保证了当时党的文件、报刊、书籍及宣传品的及时出版。

  《新华日报》印刷机是抗战的号角。《新华日报》在出版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和政策,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业绩,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舆论作用。《新华日报》在重庆坚持印刷8年多,宣传团结抗战、争取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思想武器。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周恩来题写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刊登在《新华日报》上,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1947年2月,《新华日报》被国民党无理查封后,这台印刷机被国民党军警拖至重庆南岸一个监狱的仓库之中。直到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军管会在清查国民党物资时发现了这台印刷机。中共重庆市委将其运回,为市委专门印刷文件,后又转交重庆市计划委员会印刷厂,直到1985年7月拨交红岩革命纪念馆。此后,它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这台印刷机虽已不再印刷,但作为《新华日报》的功臣及历史见证者,它默默伫立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中,无声而又形象地讲述着那段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和真实历史,成为广大人民进行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者系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