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书》在武汉首发
讲述一个编辑的成功人生应怎样锻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5-20
□本报记者 汤广花
“在我看来,一个编辑能不能成为好编辑,最重要的就是理念和感悟。”5月14日,著名出版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携新著《今天我们怎样做书》,在湖北武汉讲述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在他看来,编辑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选有思想文化价值、有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来出版,而不能只为钱来出书。
当天,《今天我们怎样做书》在武汉首发。该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共包括“今天我们怎样做书”“图书策划与出版创新”“中国现代出版的传统”“图书编辑的版权课”“翻书忆往四十年”等五大部分,李昕结合大量亲身经历的实战案例,以讲座的形式告诉读者,一个能够做出精品好书的编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一个编辑的成功人生应当怎样锻造。
“评价编辑,归根到底要看他编了什么书。”李昕在《今天我们怎样做书》中提出,编辑作为一种人生事业,不仅需要有文化理想、激情和创造力,还要对作者有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这样,编辑走到哪里,作者就跟到哪里;懂得作者的学科和专业,能和作者做一些专业对话;熟练掌握编辑业务,帮助作者进行一本书或一套书的出版策划,做成符合作者理想的面貌,或者把作者原本没有意识到可以成为图书的材料组织起来。例如著名出版家范用编辑《傅雷家书》前,那原本就是一些私人家信,主人从来没有准备发表,结果编辑出版后,成了销售数百万册的畅销书。
此外,编辑还要具有足够的版权知识和版权合作经验,可以灵活地和作者讨论版权问题;会算账,懂得出版财务,这样才能掌握各方利益平衡,并且善待作者;了解市场,懂得市场运作,懂得怎样把作者的书销售到需要它的读者手里。
李昕认为,做营销不一定要依靠出版社的资金和资源,编辑各自为政的营销,有时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网上众筹等,都是较好的营销手段。李昕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担任总编辑期间,大约有4年时间,“每天写一条微博,内容基本上都是介绍自己的新书……我乐于满足他们(粉丝)的愿望,因为这样对出版社的营销有益”。
“当代编辑不仅要做案头工作,还要参与到图书策划和营销等工作中去。这本书试图根据新的情况变化,来回答我们今天的做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樊希安评价说,李昕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合作共赢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编辑学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在书中细致讲解适合新时代的出版创新和发展路径,颇具实践指导意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潘振平也表示,选择了编辑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这意味着要远离名利,甘于寂寞,甘于做一些事情。在当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该书为书业从业者修炼出强劲的“破圈力”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