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驻静海区付家村第一书记、帮扶组组长刘东海:

“栽”读书苗 “育”扶智果

作者: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22

  □本报记者 韩萌萌 文/摄

  

刘东海(左一)与孩子们一起阅读。

  4月18日一大早,《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付家村,只见柏油路宽阔整洁,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净利落,街道两旁一棵棵西府海棠、碧桃等正随风摇曳,绿树掩映下的文化墙主题突出,色彩亮丽,整个村子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就好比栽种一棵小树,要因地制宜,要精细管理,要长远规划,阅读的小苗定能结下累累硕果,为全村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天津大学驻静海区付家村第一书记、帮扶组组长刘东海说。

  提升村里文化软环境

  “别看他不言不语,心里可是一直在谋划着村里的大事小情,没有他不操心的。”付家村党支部委员付贵元看出了刘东海的心思。自2017年刘东海和他的另外两位同事组成的驻村工作组开展帮扶以来,明确了文化引领的工作思路,凝练形成了“1+N帮1”的帮扶模式,村里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老乡们不拿刘东海当外人,不是看他说了啥,而是看他干了啥。在他的规划、组织、协调下,天津大学的学生来村里绘制了15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打造了文化长廊,付家村有了自己的村徽、海棠景观大道等,村容村貌越来越好。村里文化软环境的提升,带起了村民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长期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刘东海深知,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关键是如何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我们从2018年起就组织村里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到天津大学游学,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聆听科学家讲座,与院士校长交流,体验科技嘉年华,开展素质拓展等活动。”刘东海说,从活动内容上看,好像跟阅读没有直接联系,却开阔了乡亲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他们的思维。

  “在村里开展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着眼于阅读活动本身,要让大家打心眼里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刘东海认为,要在村里的整体发展中全盘谋划。

  扩大阅读半径

  “村里的书屋从来不关门。”这是付家村孩子们的共识。

  作为2020年度天津市示范农家书屋之一,付家村农家书屋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专家的设计下,布局更合理,环境更温馨。在天津大学图书馆老师的帮助下,图书的上架、编目更加合理有序。孩子们总能找到感兴趣的书,没有人看手机,也没有人大声喧哗。

  天津大学图书馆退休党支部书记张告诉记者,刘东海带着驻村工作组一边向村里的学生及家长征集书单,让他们把喜欢的书和想看的书列出来,一边请当地中小学老师推荐书单。“他们还请了学校里教育领域的专家推荐书单,这样整理出来的书单,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作为一名老图书馆人,张评价刘东海他们的工作“扎实、细致,有说服力”。

  2018年“六一”儿童节,由天津大学离退休党员捐建的“天津大学银龄助学图书室”在付家村正式启用,上架的2500余册图书、期刊大部分都是书单上的图书。

  阅读,就是这样一个既可以独乐乐,也可以众乐乐的奇妙事情。刘东海将村里的“阅读圈”扩大了,驻村帮扶组连续4年开展党报入户活动,为每家每户订阅《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并定期开展读书看报分享活动。

  “现在吃完晚饭就想着拿起报纸来看看,要是赶上哪天没读上报,心里还觉着空落落的。”曾经在村两委工作的李芝东说,自己现在“离得开手机,但离不开报纸”。

  结下阅读对子

  “一会儿大哥哥、大姐姐要来给我们上课了,我就不能陪您了,这里的图书您随便看!”把记者领到党群文化活动中心二楼图书室的小男孩付景泽礼貌大方地告别。天津大学的学生每个星期日都来村里辅导孩子们功课,举办读书分享活动。“很多孩子都是一大早就在广场上眼巴巴地盼着,谁家要是一时没看住孩子,来这找准没错。”付贵元说。

  不到9点钟,十几个大学生走进了党群活动中心一楼的活动室,几个小朋友率先冲进去找他们的“老师”。

  “我们长期组织大学生和孩子们结对子,在鼓励学生做公益的同时,也希望孩子能有相对固定的‘老师’,更了解他们的情况。”刘东海明白,比起家长的说教,孩子们更喜欢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们聊天。

  “哥哥姐姐从来不说这个不准、那个不许,就是我想玩手机了,也可以直接跟他们讲。”付景泽是个热情的东道主,忙着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不忘给他的“老师”点赞。

  刘东海总是坐在后面安静地听着阅读分享课。他相信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都会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而且孩子们也可以受到榜样的熏陶,提高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