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质检:十五年这样走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31
加强环保质量检测,绿色图书受青睐。
加大一线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促印制质量提升。
本报记者 祝小霖 摄
历经三个国家五年规划、步入“十四五”之际,自2007年创立的“3・15”出版产品质检活动业已进入第15个年头。实践证明,作为每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启动、让业界瞩目的大事,“3・15”质检活动在推动出版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以往14年,历经出版产品质检机构从无到有的考验,历经重大主题出版产品质量检测的考验,历经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考验,“3・15”质检活动始终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见证了中国出版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凝聚了很多质检人的心血和努力。
服务大局 敢于监督
“3・15”质检活动开展进入第15个年头,其间抽查主题、抽查形式、实施模式均发生很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念的坚持,是顺应印刷行业大势的积极布局。15年间,“3・15”质检活动推动业内越来越浓地兴起抓质量、重管理之风,高质量的影响力正不断辐射。
主题紧紧围绕大局。每年“3・15”质检活动均是围绕国家主题、新闻出版业工作的大局,或突出工作重点,或聚焦行业焦点,或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而确定。如今年以建党百年为主题,2020年以统筹疫情防控为主题。再早一些,如2008年开展北京奥运会印刷复制产品质检活动;2009年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出版物质检活动等。
实现专项重点突破。在每年确定大主题后,“3・15”质检活动也是年年有创新,年年有提升。如2017年以图书“开胶散页”问题为导向,实现专项技术“双随机、再提高”的既定目标,到注重品类的专项突破。同时针对月饼包装盒开展环保检测,并将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各类纸质图书纸张亮(白)度指标作为试点监测对象。2017年开始对中小学国家统编教材的印制发行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并兼顾教辅抽检。“3・15”质检活动契合当下实际,有亮点有侧重。
曝光增强监管实效。据国家新闻出版署近年发布的“3・15”质检活动通报结果显示,除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外,截至2019年年底,“3・15”质检活动已对31个省(区、市)及军队系统和中央在京共计1133家出版单位的4850种109793册图书印制质量进行印制质量检测;对643家印刷企业共计1093种图书进行环保质量检测;对165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636种共计4066张光盘复制产品的复制质量进行检测。
依然以“十三五”期间检测情况为例,除却2020年因疫情未能检测图书批质量外,前4年图书的批质量平均合格率为98.27%,环保检测合格率为100%。同时通报印刷企业数量累计122个(次),涉及出版单位累计110个(次);前4年通报复制企业累计20个(次),涉及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累计高于14个(次)。通过对违法违禁和不合格出版产品的适度曝光,增强了监管实效,降低了同类质量问题发生的几率。以新疆为例,当地主管部门依托新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对作出行政处罚和失信评价的企业实施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同时对失信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真正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修炼“内功” 扩大外延
“3・15”质检活动开展的15年,是我国出版产品质检工作发展的15年。检测机构从无到有,检测范围从印制质检到环保质检,再到如今各地质检机构多元发展,我国出版产品质检的1.0版本建设阶段基本形成。
质检机构遍地开花。截至目前,自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检中心成立,11年间,在全国布局12个质检分中心、全国各地质检机构遍地开花,检测手段不断更新,检测品种不断丰富,质检能力不断升级。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从行业检测机构到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扩项审核,2015年深入融入国家质检体系,进而获得“国家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及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填补了国家质检体系中新闻出版领域空白。各地质检机构尤其是各分中心重置场地、购进设备、引进人员,在原有编校质量和印制质量检测的基础上,斥资重点开展环保质量检测。以国内首个具备绿色印刷环保检测能力的地方质检机构诞生地――上海为例,也是原总局质检中心挂牌成立的首家分中心,现以多角度、多辐射的服务模式融入国家质检体系中。
质检活动自上而下。在质检能力建设的同时,“3・15”质检活动在全国自上而下,层层传导,逐级深入。围绕每年的“3・15”质检活动的实施方案,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的指导下,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牵头,梳理行业标准,制定判定标准,随着“3・15”质检活动的深入开展、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步更新。各地纷纷以此为依据,统一标准、统一判定,组建专家队伍,特色突出、涉及面广。如北京对京迁印刷企业建立台账,与津冀文化执法部门联手追根溯源。福建采取循环交叉方式,组织开展福建省印刷发行暨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督查活动。河北严把审批、人员资质、内容审读、质量评估、印企资质、换证审核六道关口,重点对相关主题出版物和中小学教材及教辅读物印制质量进行抽查检测,提高全省出版物印制质量。湖南建立完善企业“黑名单”退出机制和印刷产品质量奖惩机制,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集中督查,严厉打击印制非法出版物和盗版盗印等严重违法违纪经营行为。
质检外延不断扩大。一方面,“3・15”质检活动推动不少地区建设自己的印制质量和绿色印刷环保质量质检机构及体系,开始关注和重视多元发展。图书编校质量检查、非法出版物鉴定、书报刊内容审读以及互联网出版物、网络游戏审读等多触角发展模式逐渐覆盖新闻出版全行业。如福建发展海峡两岸进出口出版物的内容审读的同时,拓展互联网出版物内容的审读等职能;湖南引入互联网出版物内容审读,并对广电领域的数据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各地在实施“3・15”质检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发现的问题,在舆论宣传、处罚警示的基础上,组织刚性培训以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如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每年都通过各类培训班加大对各层次出版产品质量管理人员及一线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江苏建成“江苏省出版物印刷质量检验检测管理系统”,创建“走出去、请进来”的人员培训模式。
迎接新挑战 开启新时代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而就目前质检结果反映的情况来看,一些出版印刷产品仍存在质量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较突出,规模数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严重。
新时代下,我国出版产品质检的2.0版本已拉开帷幕。如何解决好如上问题,这对下一阶段“3・15”质检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下一阶段的出版产品质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是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高要求。当前,各地质检机构在数字转型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触网”的同时涉足信息化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未来质检应用范畴需拓展至物联网。当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如江苏率先上线出版物印刷质量检验检测管理平台,融内部管理与外部服务于一体,目前正积极推进移动端平台的运行。浙江省印刷产品质量检验站入驻“浙里检”平台,实现“无接触”检验检测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也倒逼了“3・15”质检活动在面临巨大挑战之中进行开创性突破,推动质检工作线上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吹响,检测手段从点对点式的现场检测、“双随机”抽查,升级到线上检查等多种全新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积极作为,在响应出版印刷一线企业抗疫申援需求、做好防疫印刷质保咨询服务工作的同时,精心部署,积极发挥质检机构“桥头堡”“特战队”的作用,为印刷企业复工复产、中小学教材监控检测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是筑牢风险防控底线、保障人民群众文化产品消费权益的高要求。伴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不仅要求对已知的质量安全危害进行处置,还期望监管部门对潜在的、还没有统一定论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前瞻研判和提前防范。面对突发事件,对质量安全进行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部署,亟待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据了解,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自2018年起已启动风险防控的相关工作部署,指导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探索构建针对读者关注、涉及健康、标准不明、隐患突出的出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跟踪监测。此后,更将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到每年“3・15”质检活动的整个开展过程中。今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印刷复制发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强化风险意识。未来,将风险防控摆在重要位置,行业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