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31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出版传播活动中形成的看法认识。通过回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资料汇编》等经典著作文献,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核心要点,笔者以为有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出版活动是政治思想传播的有效武器。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七卷、第十九卷、第四十三卷、第五十卷的文献记载,回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业活动轨迹,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卓越的思想家,不但创立了思想,更是成功传播了思想。传播途径除了各处演讲、建立同盟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建报社之外,主要是通过广泛的国际国内出版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文章,刊发的报刊、图书包括:《莱茵报》《科隆日报》《德法年鉴》《德国科学和艺术年鉴》《前进报》《杜塞尔多夫日报》《德国现代哲学和政论界轶文集》《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记录》《卡尔・马克思文集》等多种多样的出版形式。
第二,国内国际出版是政治思想传播的重要力量。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关于报刊的内阁指令》《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普鲁士出版法案》《代理机构》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第四十二卷的文献,以及当时的德法等欧洲国家的背景环境来看,受限于当时建立出版社的难度要远高于创办报刊社,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自建出版社,但与德国柏林、德国斯图加特,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瑞士苏黎世及法国、荷兰、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丹麦以及俄语国家等多家国内国际出版商保持着合作,开展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活动。
第三,大部头著作与小册子、图书与报刊对政治思想传播的作用各不相同。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可以看出政治思想传播需要不同的出版形态,达到多层次的传播效果。马克思认为“大部头著作,即便没有阅读,光是它们那惊人的外观,足以打动读者的心弦,以物质的形式对精神产生作用”“读者的精神感觉到巨大物体的重压,这种压力感就是敬畏的开端”。
马克思认为“报纸并不是书籍,篇幅只有寥寥几页,往往笔调轻松、笔墨简练”。报纸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观点、通讯、战地新闻的常用媒介。
小册子,这种文字量不大、超薄、单本出版发行方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思想采用的关键传播方式。如出版抨击性小册子《高尚意识的骑士》。这种有效方法,最成功例证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以其短小精干、表意清楚、内容充实,易于携带传递、演讲表达、记忆传承而广泛传播。
第四,出版内容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年轻人首先要钻研大部头的书”,但“要注意不能让这些书籍占有了读者,读者不能成为书籍的附属品”。人们“寻找当今的精神和时代的精神,要通过内容翔实的书籍来获取”。
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文章、出版的内容,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创作的文章包括:《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自由者》《咏印刷术的发明》《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等。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紧跟时事,及时针对与人民息息相关的重要热点,以不署名或笔名的形式,发表大量关心人民的评论性文章,诸如《欧洲战争》《多瑙河战争》《工人议会》等。
第五,党的思想传播方式要依读者习惯而变化。党的思想传播的内容形式,要依据时代读者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于1842年针对当时读者群体阅读的变化,分析在当时的时代“已经没有中世纪那种令人赞叹的、对宏大事物的真正鉴赏力了”;主张推出“短小的论文、以小八开本印行的成套哲学著作”,代替了以往动辄十几卷大开本的巨著,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六,党建出版是政治思想传播与继承的防御阵地。党建出版,包括党和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政治防御阻击阵地,要按党的精神来编辑加工作品。马克思认为“论述国家机构内容的书籍,过于博大精深,除了作者先生和评论家先生以外读者寥寥”。党建出版在向群众传播进行内容创作时,“要摆脱学究气”,传播表达的政论思想。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历史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科学的理论武器。在当代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向智媒转型之期,除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来指导实践。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