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应立足乡村实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17
乡村文化有自身体系,不能简单用城市文化改造乡村文化。乡村振兴,需要激活内动力,文化服务不只是“送文化”,还要修复和培育乡村自身的文化动力和生产力。充分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是重要的基础和出发点。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对接村民需求,文化服务不只是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乡村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应该有针对性地充分了解、做好研究,讲究服务的特色化和精准化,注重服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要关注农村人口素质的历史性变化,使服务的样式接地气、不隔膜,服务的内容入脑入心、感受得到、用得上,使服务的投入不浪费,无论是增强乡村生活的幸福感,还是指导生产生活实践,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公共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首先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城乡差别较为突出、乡村曾一度面临“空心化”的形势下,修复和建设乡村的精神文化系统,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提供足够的存在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具有必要性。在乡村公共凝聚力相对弱化的形势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道德高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体验经济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富民,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要立足乡村实际,把握特色和需求,因地制宜,发挥深层次带动作用。
(3月15日 《中国艺术报》 潘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