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

讲好身边奔小康的故事

作者:蒋丽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10

  □蒋丽君

  为了全面呈现壮乡儿女脱贫奔康的生动实践以及八桂大地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巨变,广西卫视提前策划推出了小康主题融媒体纪实栏目《我们的小康》,该节目先后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创优节目和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传播效果。

  形态极简 风格“小快灵”

  《我们的小康》以“我们”入题,定位为“讲好身边的小康故事”,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市安居、青年创业、文化传承、时尚生活等多领域、多层面解码平凡个体的奋斗成效,尤其重点展现脱贫奔康路上的青春力量,体现了人们蒸蒸日上的幸福感、获得感。

  该节目时长30分钟,分设“解码・小康”“小康・人家”“见证・小康”3个篇章。前两个篇章都是人物专题片,但各有侧重点,其中“解码・小康”篇突出产业和行业,重点关注广西各行业特别是优势行业、特色行业中的代表性人物和集体,以人物故事带出行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成就;“小康・人家”篇以“小人物”晒幸福的方式,展现追梦者们以脚踏实地的姿态、蓬勃向上的干劲,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个体历程。而“见证・小康”篇为灵动板块,通过从全国征集来的反映小康主题的短视频作品,多角度呈现“我们”身边的小康变迁。

  为了便于碎片化传播,主创者在节目模式设计上采取了“轻量化”“去电视化”手段,节目风格较传统模式更具“小快灵”的特点。短时长、小成本的制作不仅能够快速启动,且板块之间不设主持人串联,人物专题中不设记者出镜采访,不采用演播室或棚内摄制,全部节目素材通过外拍获取,在节目形态上做到了极简。

  选题鲜活 挖掘励志故事

  《我们的小康》在选题上突出“奋斗”这一关键词,每期节目以“城乡结合”方式谋篇布局,在聚焦乡村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同时,也关注城市里为自己的小康梦想打拼的人们,尤其侧重收集新时代背景下大众创业的新业态、新作为。

  奋斗,不可避免地伴随压力、挫折、痛苦乃至挣扎,而通过奋斗得来的幸福,才更为踏实而真切。《我们的小康》的主创们非常注重还原每一位主人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攻坚克难的心路历程。例如国外名校硕士毕业的大学生劳素禅回乡投身种植业,事业刚起步便接连遭遇大额亏损、作物病虫害等困境;从家电行业激流勇退的“牛博士”杨远澄经验不足导致数十头引进种牛因水土不服而接连死亡;不满于朝九晚五的销售工作而毅然辞职的26岁小伙子韦巍致力于开一家高品质的咖啡店,然而守店3年却颗粒无收……这些“我们”当中的普通一员,或坚守初心,或创新突破,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开拓新局,赢来事业转机。正因这一个个鲜活个体来自“我们”中间,也更增添了他们故事的说服力。

  《我们的小康》每期重点讲述三四个人物故事,已累计报道上百位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以点带面,聚沙成塔,描绘出了新时代的奋斗群像,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纪录影像。

  话语创新 注入烟火气

  “直接”“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往往体现在普通人的平凡日常之中,例如饮食日用上不再捉襟见肘、繁忙工作之余还能够与家人团聚、干自己喜欢的工作且劳有所得……《我们的小康》正是以百姓视角言说生活,将奋斗故事寓于日常的生活点滴。在《民族团结一家亲》一集中,最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位正在打扫庭院的老人,他在准备一场家庭聚会,等待子女们归来,由此带出蓝家壮族四兄妹传承“壮绣”的故事……全片以祖孙三代团聚桌前的朴素画面作结,以百姓生活的小切口烘托民族团结的大主题,以家庭团聚映射国家繁荣富强的大视野,具有较强的传播张力。

  为了给主旋律专题片注入人间烟火气,《我们的小康》在叙事上不拘一格。在经常涉及的地方农产品生产与推广题材中,主创们总不忘加入一段“食材演绎”――食物烹饪的特写镜头配以“舌尖体”解说,令屏幕前的观众垂涎欲滴。《我们的小康》不讲大道理,寓教于故事中,以平实而不失生趣的话语,在日常琐碎的言说中呈现普通人的小幸福,也提醒了奋力奔跑中的“我们”,幸福就在身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精准传播 突出青春力量

  《我们的小康》试图以年轻人的故事、年轻人的话语,去打动年轻人、影响年轻人。在已播出的节目中,青年选题占了70%以上,讲述在脱贫攻坚大潮中奔涌前行的“后浪”。首期节目就讲述了一群掌握高科技的年轻人,玩转人工智能,颠覆延续千年的农作方式;《女白领的“火红”事业》《百年古树致富新叶》讲述城市和农村两位青年创业者带领乡亲奔小康的奋斗青春;《创业姐妹花》关注了一对从大城市返乡的瑶山姐妹,姐姐负责供货和商务,妹妹负责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广和销售金秀瑶乡的土特产品。

  节目通过主旋律的年轻化表达,既客观反映出青年一代在全面小康建设征途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又将有“意义”的内容,通过有“意思”的故事和有“意识”的传播,精准触达年轻观众,引领年轻人树立“奋斗青春”的核心价值观。索福瑞全国35城市组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约三成;31.06%的观众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网络端,《我们的小康》全网传播量突破千万,“以年轻人影响年轻人”的传播初衷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