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设施效能、积蓄乡村文化力量、奉献优秀文艺作品,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 文化铸魂

作者:孙海悦 尹琨 郝天韵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10

  □本报记者 孙海悦 尹琨 郝天韵 李婧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视察时的一番话,道出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今年2月,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参加2021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也带来了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提升设施使用效能

  “经济脱贫后,文化脱贫要跟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作协主席范稳说,应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如农家书屋、电影院、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掘整理乡村文化传统资源,弘扬民族文化。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便利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设施的效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丁元竹认为,如何把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好、管理好,让群众能够积极参与,真正使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何把一间房子变成一种凝聚活力、深入人心的文化场所?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认为,过去,乡村文化惠农主要是建一些阅览室、戏台、广场、活动室,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现在的文化惠农,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忠斌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心要下沉到基层,尤其是向基层乡村倾斜,包括加大对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文化服务比重,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走进乡村;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信息服务数字化战略,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平台让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展现在世人面前。

  “乡村振兴当中,文化要和经济、社会、民生统一考虑、统一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当前,农家书屋的定位要发生变化、功能要进一步丰富。书屋不仅是书屋,还是一个文化中心、阅读交流中心,要将农村村史馆、博物馆与农家书屋的功能整合起来,变成以阅读为主体功能的综合文化设施。

  涵养乡村文化根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为乡村社会的发展积蓄文化力量,要培育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在他看来,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新乡贤”即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他们不但“有德”,而且“有为”。新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通过弘扬乡贤文化、壮大乡贤群体、增强乡贤力量,搭建乡贤与乡村社会有机融合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新乡贤参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就能够促进文明家风、乡风的形成,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要坚持文化铸魂、文化塑形、文化共振,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忠莲的思考。她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文明程度;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促进城市先进文化向乡村传播。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称,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文化振兴帮助老百姓发现身边之美、家园之美、历史之美、未来之美,使文化融入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使他们的生产生活、互动交流、守望相助等成为新的文化。此外,还要涵养乡村文化根基,如对每个重点村落的老人开展口述史调查,重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村落文化基础数据库。

  奉献文艺精品力作

  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滋养。

  “作家就要紧跟发展脉搏,讴歌伟大时代。”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自己将创作一系列振兴乡村题材作品。他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和单一,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近年来,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秀文艺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培根铸魂、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还有很多感人事迹值得用文艺作品表现。“乡村振兴战略给文艺工作者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脚踏实地记录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新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优秀的文艺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兆以电视剧《山海情》为例谈道,这部电视剧内容接地气,讲述的故事有血有肉,此外,演员们前期深入西北地区体验生活,得以让故事中的人物生动鲜活。她说,这部剧“火”了以后,永宁县闽宁镇作为电视剧拍摄地,引来诸多旅行社、文创企业关注。恢复拍摄场景、规划网红实景打卡地、搭建影视大棚……诸多创新思潮涌向闽宁镇。“这就是引发共情的文艺作品和扎实敬业的文艺工作者为乡村振兴贡献的文化力量。”王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