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管理报社聚焦戍边民警感人事迹――

以出彩报道致敬国门边境守望者

作者:夏飞 韩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02

  □夏飞 韩瑞

  受连续强降雪影响,新疆伊犁山区积雪最深达两米,边境道路严重受阻。腊月三十凌晨,伊犁边境管理支队霍尔果斯边境管理大队民警连续奋战,打通20余公里道路,方便群众通行。陈春平 摄

  在爆竹声响、普天同庆的时刻,绝大多数人都在享受着和家人亲友团聚欢庆的快乐,全国移民管理系统广大民警、职工却默默坚守在国门口岸,奋战在工作岗位。他们有的战斗在缉毒缉私、反恐维稳的边境一线;有的忙碌在车船穿梭、人来人往的国门口岸;有的坚守在人迹罕至、孤独清冷的大漠边关……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赤胆忠心、家国情怀,维护国门安全稳定,守护驻地万家灯火。今年春节前,中国移民管理报社结合“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记者分赴祖国边疆一线和国门口岸,特别是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云南、广西等艰苦边远地区采访,推出系列报道,深入挖掘、立体展现全国移民管理系统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广大民警就地过年、无悔戍边的感人事迹和生动场景,以出彩报道致敬国门边境守望者。

  引流活水

  报道启动前,中国移民管理报社进行了认真谋划,大家感受最多的是如何突破“题材雷同,创新报道难”“工作雷同,挖掘深度难”“写法雷同,写活报道难”的“三难”瓶颈问题。

  经过一番研究,该报社确定“三最”报道计划,即汇集最优秀的报道团队、安排最黄金的报道位置、推出最用心的专题设计,明确了报道导向、重点内容和任务要求。

  随后,59名记者分赴祖国边疆一线和国门口岸,选取2020年出入境业务量第一的海港、空港、陆路口岸,以及驻守在祖国最东、最西、最南、最北、海拔最高位置的移民管理机构基层单位,以专版形式刊发他们在国门口岸、边境一线坚守岗位、喜迎新春的感人事迹和采访全国移民管理系统“60后”“70后”“80后”“90后”的民警代表,聚焦他们的春节记忆等进行报道,一个个专题策划相继推出,为形成报道声势奠定了基础。

  捕捉“活鱼”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冰封北疆到南国大地……关注最偏远的基层一线、深入戍边民警身边是此次报道最突出的特点。

  在《守边不言苦 只为万家圆》报道中,记者乘飞机一路向西、再向西,从空中翻越南天山、塔里木盆地抵达喀什,再乘汽车穿过天山与昆仑山相交汇的部位,终于抵达祖国西陲第一乡――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

  然而,记者要前往的铁克塔什恰提护边员驻勤点地处中吉边境,海拔3200多米,距离吉根边境派出所还有将近40公里的“搓板路”。上山途中,说不清是高原反应还是因为晕车,记者一路上头痛欲裂,胃里翻江倒海,下车吐了两次才到达。

  经过好一番折腾,记者终于来到驻勤点,说是驻勤点,其实就是几间简易砖混房屋。紧接着,记者见到采访对象齐利莹。他是一名“95后”民警,虽只有24岁,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少年老成――敢于吃苦、善于学习、耐得住寂寞。

  起初,记者预设了一些“煽情”的采访,诸如“在边关最想家的时刻”“过年跟妈妈打电话都说什么”,但齐利莹面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这是许多戍边民警共同的特点,在常年戍边生涯中,他们见惯了塞外的冰雪寒霜、疾风冷月,内心早已变得坚如铁石,让人几乎察觉不到他们内心的柔弱与热忱。

  随后,记者利用两天时间,与齐利莹同吃同住同工作,通过对“一趟巡边路”的报道,为读者展现出戍边民警的工作状态、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这种鲜活的报道,走近戍边民警,也让读者更加懂得在祖国的万里边关,有很多像齐利莹一样的年轻人,他们心怀梦想,从祖国各地来到边疆,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出更大的光和热。同样,当我们在万家灯火的都市,与家人、朋友欢聚一堂时,也正是他们,在祖国的“末梢”、在冰雪万里的边关,默默守望着平安。

  激发活力

  最偏最远最放心,最苦最累最忠诚。

  1月中旬以来,中国移民管理报社结合“新春走基层”活动,共推出反映戍边民警就地过年、执着坚守的专题版面9个、报道56篇(幅)。其中,有对长期戍守在艰苦边远地区民警工作场景的真实还原,有反映边疆警民一家亲的感人场景,有戍边民警缉枪缉毒、反恐打私的惊险画面……

  尽管参与此次报道的记者此前已多次走过祖国的边境线,见过诸多的坚守与奉献,但仍然被戍边民警的忠诚无悔与家国情怀深深打动。

  “和戍边民警比,我们的工作环境实在是太好了!没理由不珍惜!”

  “边疆的战友们那么辛苦,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是我的责任。”

  “忠诚无言,最撼人心!担当尽责是我们对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

  通过挖掘戍边民警感人事迹,采写出冒热气、有灵气的作品的同时,让记者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进而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正是中国移民管理报社此次报道活动的又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