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色时光

作者:高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02

  日久,苔生。在林间,在田垄,在溪边,也在篱下和庭前,苔痕青青,润物无声。青苔染绿的世界里,日影斑斓,时光安祥,岁月静好。

  最忆外婆的小园,四季葱茏,花果飘香。常有童子八九人,戏于树荫下。不意泥苔湿滑,有人踉跄跌倒,变成了花脸猫,顿时惊起笑声一片。

  在旧时的乡间,苔总是如此美好。幽苔石上生,水是清的,苔是绿的,闻之有山水气息,抚之如丝发绵柔。春潮带雨,大人们穿着蓑衣未归,仍在田里劳作,农家小院里寂静无人,几树槐杨横斜,一丛修竹出墙来。青苔也像长了脚一样,从地上爬上树梢,爬上墙头,伏在瓦楞上,绿油油的、毛茸茸的,让人心生欢喜。

  万物一旦着上苔色,如同时光的沉淀,也有了人生的厚重和岁月的峥嵘。

  有苔的地方,可以随遇而安。唐代诗人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和州,今在安徽和县。受到知县冷遇,先被安排在南郊居住,他怡然自得地挥毫,“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听闻后很生气,又将他迁居北郊,原先的三间居室也变成一间半。他又安然受之地吟哦,“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满不在乎,最后只给了他一间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这间老屋破旧,满地生苔,既无江景也无柳,在平常人眼里了无生趣,但刘禹锡依旧不改其乐,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当我们琅琅吟诵时,出现在眼前的仿佛是一派欣欣然的美景,不是江景又胜似江景。

  “宜其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蒂,无华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每乘幽而自整。”王勃写《青苔赋》,嗟叹苔的朴实无华,却盛赞其冰清玉洁,长盛不衰,可以傲雪凌霜,胜过桃李和兰桂的一时芬芳。

  植物焉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只不过是我们的偏好罢了。但一地无华的苔,有时真的可以营造出一个神奇的世界。日本京都西郊就有这样的一处小山寺,曾历经火灾、洪水而荒废。然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随着丛林间的青苔繁茂生长,覆在地上如厚厚的一层绿色地毯,连树上也像穿了一件长裾飘飘的苔衣。长满青苔的山寺格外幽静深远,由内而外地透着一种神秘的禅意。漫步其中,幻如梦境,吸引了无数游客来观光。小寺因此赢得“苔寺”美誉,如今又“浴”苔重生了。

  苔生,情重。在李白的《长干行》里,就有这样的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侣。后来,为了谋生,他不得不负笈他乡,远涉瞿塘,两人从此天各一方。日久天长,他分别时徘徊于门前的足迹,如今已一一长满了深深的青苔。日日思君不见君,地上空留青苔处,她的思念也在一天天疯长。春去秋又来,花开花又落,眼看那些落叶飘零,心中的希望又要落空。她不舍清扫的那些苔痕,就如同她不舍割断的思念啊。都说佳期如梦,可是有谁知道,那日益思念的人儿何时捎回家信?为了这一天,她愿意抛弃所有的幽怨,不辞道路遥远去相迎,任它风长沙飞疾。

  在李白的诗中,在我们的故园里,苔色依旧,时光荏苒,只是伊人已老,思念亦老。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