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视角让中国故事更共情

作者: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3-02

  五洲传播出版社日前出版《中国日报》记者Erik Nilsson(中文名聂子瑞)所著《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迹》,作者的亲身经历折射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重大意义。以外国人视角进行讲述,能够让中国故事更立体全面、鲜活丰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立足于向世界讲述中国的还有当代世界出版社《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日本导演竹内亮执导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五洲传播中心等发起的“中华之美”短视频内容征集大赛、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其他重点区域的“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等。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体现在一次次讲述中:聂子瑞15次进入汶川地震灾区、8年深入贫困地区,探访麻风村、与青藏高原的牧民们同吃同住,他拍摄的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得到数亿次点击观看;“中华之美”短视频内容征集大赛吸引全球网友以亲历者视角展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共有770个视频账号参与,上传参赛视频4087条,网络总播放量逾3666万次;“上海写作计划”自2008年至今已有约90位来自30余个国家的作家应邀驻市,他们有的出版了上海题材的著作,有的将上海作家的作品推介到海外,有的甚至把家搬到了上海。

  延续埃德加・斯诺、爱泼斯坦、沙博理等善讲中国故事的声音,更多后来人向世界传递着切身感受。走遍中国每一个省份的聂子瑞说:“中国就像是一颗洋葱,剥掉一层,还有一层,你终其一生也了解不完。”《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作者之一、来自美国的卡森・拉姆斯德尔说:“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扶贫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愿意把中国发生的扶贫故事和面临的扶贫任务讲给世界上更多的人听。”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80后”黎巴嫩青年阿德汉・赛义德放弃撤侨机会,选择与武汉人民站在一起,并通过网络直播和100多次接受国外媒体采访,用数据和事实展示中国抗疫的真相。

  国家与民族间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决定了跨文化传播要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表达逻辑和语言习惯。图书、短视频、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等都是在跨文化交流、跨民族交融过程中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桥梁。

  从“我讲”到“你讲”,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彰显了中国拥抱世界的襟怀。避免口号式、套路化宣教,以外国人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能够更好地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唱响和声、凝聚共识,使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