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平台推出“媒体融合链”

如何走出自主研发“升级打怪之路”

作者: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04

  □本报记者 隋明照

  服务于新闻媒体的“媒体融合链”。 网络截图

 

  近年来,区块链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为许多行业带去了解决问题的新路径。1月28日,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平台即“媒体融合链”区块链版权平台通过“云发布”的方式上线发布,这一平台正是区块链用于传媒业发展的实例。

  作为国家版权局首批“版权保护新技术研究推广站点”授牌单位,平台建设方新华社中国搜索此举旨在推动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和运营合作,积极破解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痛点,助力提升媒体版权价值,构建融合、协同、创新的版权新生态。这一平台有什么“看家本领”,研发过程又有哪些幕后故事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媒体融合链”负责人、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秘书长王娇妮。

  引入新技术直击行业痛点

  “作为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的组织单位,在中宣部、国家版权局指导下,我们近几年多次向各发起单位了解版权工作的困难和需求。”王娇妮说,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发现不同媒体虽然新闻报道侧重不同,但在版权方面的需求是有共性的。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有新闻作品抄袭洗稿现象多,且易发多发;侵权线索监测难,侵权者发现难;维权投入大、回报少、举证难等突出问题。

  媒体行业希望能有专业的平台提供新闻作品监测、取证、维权、交易服务的强烈愿望,让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坚定了建设媒体版权保护平台的决心。王娇妮介绍,2017年4月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成立后,就开始探索平台建设,2018年起研究区块链技术。随着区块链证据越来越得到司法认可,基于区块链底层的版权保护平台也逐渐开始搭建。“媒体融合链”的定名是在2019年年底,当时系统基本搭建好,正在申请国家网信办的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产品备案。王娇妮透露,“平台名字‘媒体融合链’代表了我们的初心,就是希望借助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帮助解决媒体融合过程中版权工作难点、痛点,提升新闻作品的版权价值,助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自主研发让上链更安心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越来越受关注,研发区块链技术的企业也多了起来,不少提供区块链服务的平台是与区块链技术公司合作提供服务,但“媒体融合链”的区块链技术属于自主研发。

  为什么选择自主研发呢?王娇妮给出了3点理由,首先,新华社中国搜索作为主流媒体建设的搜索引擎和信息科技公司,有责任也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为联盟单位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搜索已经进行了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并取得了关键进展,上链存证能力在业内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尤其是中国搜索具备的大数据抓取能力、专业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常年积累的新闻搜索大数据,都是有利于破解监测难问题的特有优势,这不是一般版权技术公司能够比拟的。

  其次,考虑到安全可控的要求,中国搜索自身也是中央新闻网站,具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采编资质,拥有完备的内容安全、技术安全制度体系,同时基础设施达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安全等级高,在此基础上自主搭建的版权平台,更能满足新闻行业对安全性的追求。

  再次是考虑到更新迭代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需要。“媒体融合链”是为媒体机构、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全链条服务,以技术为根基的互联网平台,从技术架构上需要做长远规划,要有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要求通过外包很难达到。平台同时需要根据媒体用户需求持续优化、升级、调整产品形态,通过外包无法满足快速迭代需求。如果从区块链底层技术到上层版权应用系统,都是自主研发,那么可扩展性、服务能力会更强。

  自主研发之路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升级打怪之路”。据王娇妮介绍,自主研发克服了3点困难。一是区块链底层研发方面,经过多方调研,开发者选择了可扩展、更稳定的技术方案,对底层网络、算法进行了优化,专人负责,自主可控。二是智能监测难点,主要体现在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比对算法上,这方面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开发者采用业内先进的深度学习框架,通过对框架的改造和数据的再训练,提取了符合新闻类图片的特征向量,并自主研发搭建了分布式向量索引系统,现在该系统每天新增数百万数据,在10亿数量下实现秒级甚至毫秒级定位,监测结果准确率达99.8%。三是在区块链存证方面,自主研发了一套网页、视频、音频等版权存证取证系统,并通过了信息系统安全、区块链系统和证据合规性评测,经过严格专家评审,顺利接入到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

  发挥独特优势展现强大竞争力

  在王娇妮看来,中国搜索建设的“媒体融合链”具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一是依托中国搜索大数据优势,以及专业的数据挖掘、清洗、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使得监测覆盖范围更广泛。二是实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全媒体的快速监测。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具有精准高效的图片和视频检索比对能力。三是权威机构进行的区块链存证能力评测显示,“媒体融合链”对上层业务的并行处理能力,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媒体融合链”监测数据覆盖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平台,已有10亿新闻存量,每日百万级增量。首批监测发现600余万高度相似图片、视频数据。

  “媒体融合链”存证取证数据还会同步到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这意味着“媒体融合链”生成的区块链电子证据哈希值直接同步到法院,电子存证实现自动校验、一次性审查,这将大大降低举证成本和维权效率。这意味着新闻版权领域长期存在的举证难、维权难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破解。

  “媒体融合链”在上线发布前,已经首先在新华社全社及相关媒体中试点使用,并获得用户好评。用户认为“媒体融合链”对其版权确权和追踪使用、证据固定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融合链”上线发布后,“媒体融合链”平台正式向社会开放,王娇妮介绍,下一步,平台会根据各家媒体的需求,首先做好联盟发起单位和重点媒体的服务。其他媒体如果想使用“媒体融合链”的服务,可以联系设在中国搜索的联盟秘书处,申请成为联盟会员单位或协商签订用户协议,中国搜索会对接具体需求,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