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出版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作者:张洁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04

  □张洁蕾

  按照出版业的一般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的出版业在发轫期一定是从教育出版开始的,教材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而一个国家的出版业兴盛的标志之一就是教育出版占出版份额的约1/3,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大致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教材出版,对出版业及出版单位的重要性。

  教材编辑部门一般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组织策划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立体教材的建设工作;走访调研及组织全国或区域范围的学术研讨会议。在工作中,会出现教材呈现效果与预期不符,与院校沟通不及时、不充分等情况,给教材出版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出版及建设工作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方法,并对教材出版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突破学术专业限制,成为编辑“杂家”

  对于教材编辑来说,要服从出版社、部门安排,在自身不擅长的专业领域,也要使自己成长。首先,要在网络中大量收集相关专业的资料,包括该专业在全国的招生情况,开设院校、开设专业等。其次,找到目前市面上现有的相关专业教材,进行分析,包括品种和特点。通过分析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规模和想要突出的特点,同时向该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院校咨询,与行指委的主任委员(单位)取得联系,得到在教材顶层设计中的指导及帮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多参与行业内的一些会议,了解行业发展,结识行业专家。

  注重编写“田间”管理,实现高质出版

  在组织教材编写时要注意“田间”管理,要严格把关,从大纲、学时、字数,到样章的编写,以及最后的审稿工作,一定要严格执行最开始制定的编写指导思想及要求。同时,在内容框架、设置上要尊重、信任主编,多听取其意见。总的来说,就是目标一致,各司其职。同时,关注教材最终篇幅,保证其与授课学时数相匹配,避免最终因篇幅导致的图书单价超过预期,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严格按照预期设想把控周期,确保教材出版、发行时间与教材征订、使用时间上的衔接。教材出版、发行后也要注意收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包括使用情况、读者反馈等,这些都为后续的再版修订打下基础。

  加快立体教材建设,紧跟时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领域的高速发展,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扩展,立体教材不断涌现,多数以纸质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形式呈现,推进了“教育+互联网”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高校延迟开学,纷纷实现网络教学,这更突显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材的重要地位,使出版业向融合出版进一步规划布局。

  当然,传统出版与新兴的数字出版不是简单的“相加”,数字出版也不是传统出版在互联网形式下的简单重复,二者应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面对这样一个目标,当下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在技术创新和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上的方法创新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要告别传统出版的舒适圈,勇于尝试、学习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技术,在多环节运用融媒体工具。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前景及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所承担的重要责任,通过实施数字出版精品战略,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有优质内容可持续供给、生产、传播的能力。

  走访调研组织会议,深耕教材建设

  各行各业都在提用户体验,而教材的用户在各院校,只有真正地深入院校进行调研,才能了解用户需求,深耕教材建设。对于教材编辑来说,要走到学校和课堂中去练脚力,多与师生交流。在走访调研过程中,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学生的教学实际情况,提取出在后续教材修订优化方面可以吸纳的意见。在走访调研之后,要对院校反映的集中问题及时反馈,做到事事有回应。

  定期举办教学、教材研讨会议,旨在深刻理解和探讨教改精神,为院校搭建交流互通的平台。会议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包括会议形式、预估的会议规模、邀请报告嘉宾等方面。在会议中,组织针对当前教学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使院校深入交流,也有利于激发教材建设的新方向、新形式。

  多元融合取长补短,树立出版品牌

  教材出版及建设工作是一代代教材人不断积累、不断前行的过程及成果,只有通过不懈努力,使师生对教材及出版社有认同感,才能树立良好的出版品牌。未来教材的发展、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思政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思政元素融入模块设置和内容里;二、吸取不同品种图书的优势为教材建设所用,例如,将考试类图书的模块设置引入教材编写模块中,以案例版为亮点进行教材编写,或以例题导入正文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思考、自学能力;三、精细化教材建设,例如,专门推出电子教材(辅),帮助学生在假期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学习;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结合AR或VR等技术,实现虚拟仿真的操作体验等。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