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武川新村社区,是一个居住着5800余人的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从过去的贫穷艰苦,到如今家家都能乐享“文化小康”生活。村民们都说――
物质文化两相享,生活有了大飞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04
□本报记者 田野 文/摄
武川新村社区群众体验电子阅读的便捷。
“家庭是我们的家,单位、学校、社区同样也是我们的家……”2月1日,农历小年前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进武川新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书画室,只见里面异常热闹,社区群众王云田正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通俗的语言放声朗读着自己的体会;还有几位文化志愿者正在为左邻右舍义务书写春联。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城西的武川乡武川新村社区,是一个居住着5800余人的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武川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晓妹介绍,这些群众原本生活在离这里20多公里的贫困山区。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1400多户农村群众举家搬迁至此,彻底改善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开始了新生活。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读书看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的好去处”,社区书屋门口的标语十分醒目。走进书屋,1万余册各类精美图书整齐排列在书架上,占据了多半空间,随时恭候人们借阅。墙角的电子借阅机不仅为这里带来了现代化气息,也成为群众追赶“时髦”阅读方式的新宠。今年55岁的许樱曦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川人,是这里的常客。她不仅痴迷阅读,几年前还把和丈夫的“两地书”以及自己写的一些散文结集出版。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农民进城以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文化生活也越加丰富,想看什么类别的书都有。”谈及今昔变化,许樱曦回忆道,“以前非常穷,哪有书看呀,报纸也少得很,只能听广播。后来,村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有了黑白电视机,为了看电视,街坊四邻把人家的屋子围得严严实实。那时要是有这样的图书室,那就把书看美了!”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武川乡政府工作的胡登峰,亲历了过去几十年里武川群众生活的点滴变化:“原来的生活环境不仅艰苦,而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很匮乏,老人们就玩玩‘掀牛九’。但到这儿以后就不一样了,社区里有图书室、有书法室,大家空闲时间都会到这儿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仅成了当地头号民生工程,也成了搬迁群众的愿景。曾经生活的窘境给王世军留下了刻骨记忆,2008年他搬出大山来到这里,家里的生活逐渐富裕。为让更多的搬迁群众乐享搬迁“红利”,去年9月,他注册成立了白银市白银区北山文学艺术中心,目前已吸纳同他一样的农民文化爱好者100多人。王世军说:“我们农民不愁吃、不愁穿,物质生活变化这么大,如今还能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说是生活的一大飞跃。”
“书屋点燃了群众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也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张晓妹说。截至目前,武川新村社区群众借阅图书累计达到1.3万余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书屋俨然已成了当地群众通往小康的桥梁。正是当地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的努力实践,武川新村农家书屋先后被中宣部、文化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被原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五星级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