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实验室里学习突发事件舆情引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2-15
□本报记者 韩萌萌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熙(左一)在数字传媒实验中心和学生一起分析舆情引导虚拟仿真实验数据。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供图
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新闻传播类虚拟仿真“金课”入选,天津工业大学的“面向舆情引导的突发事件全流程报道仿真实验”位列其中,这是唯一以舆情教学为主题的实验课程,课程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可感、可稳定复现的突发事件舆情场景,通过“沉浸式”的仿真实验教学,让学生全媒体、全流程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及发布,实现真题“真”做。
课程负责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熙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在新媒体环境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群体事件及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原因、救援等情况,十分容易造成舆情发酵,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新闻报道做好舆情引导的能力十分重要。但是真实的突发事件不仅具有很大危险性,而且舆情场景稍纵即逝,难以在教学中固化使用,使此类教学很多时只是“只讲不练”,而天津工业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应探索。
智能传播技术让真题“真”做
“针对当下媒体的发展趋势,毕业生是否具备全媒体能力、是否具备迅速学习相关专业报道的能力、是否具备对社会事件的基本分析能力,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天津工业大学数字传媒实验中心副主任车传锋表示,众所周知舆情引导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做不了、做不好、做不上”是传媒类师生面对的共同问题。
“天津工业大学的传媒教育一贯重视实践,10多年前我在上学时,老师就组织实践项目,让我们和市委党校的‘局长学员’们同台实践,我们模拟记者,他们本色出演政府官员,在时间和情境压力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人民网记者、天津工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孙竞表示,当时这种机会太难得了,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随时参与的,今天这个实践课程走进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融合新闻、大数据、云计算、视频虚拟合成技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同学们用真实的融媒体采编工具,随时随地进行从舆情监测、舆情分析、新闻生产到发布互动的实验训练,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反复学习。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刘卫东向记者介绍:“这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用智能传播技术实现了突发事件舆情报道的虚实结合,发挥了虚拟仿真在新闻传媒教学中的作用,对新闻传播教学实践是一个突破。”
“天工云”上的“四全媒体”
天津工业大学传媒类的学生将这个课程实验比作“情景游戏”。今年已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丁悦说:“多种新技术共同营造的强烈现场感,更容易调动、激发起我们的兴趣,吸引力远远高于之前传统课程实践中通过文本描述突发事件的报道练习。教学实验中出现的舆情场景都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从真实的舆情场景中获取的,按照真实的突发事件进度互动发送,报道实践中的不断‘闯关’‘解锁’,十足的身临其境感也激发了同学们的职业热情,锻炼了在全媒体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姜小墨告诉记者,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天工云”融媒体教学平台获取报道任务,并根据平台提供的典型事件舆情材料包进行策划、采访、录制,完成一段典型事件新闻现场报道。然后,学生再利用“天工云”融媒体教学平台APP提交作品、实验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一个完整的舆情引导实验要进行3―4个这样的反复互动,从而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教学优势。”姜小墨如是说。
王熙介绍,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本质上是一个全真的全媒体生产平台,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水平和特征设计不同的任务。低年级做简单报道,高年级做全流程报道,研究生设计研发报道模式和全媒体内容产品,从文字、图片、视频、VR、H5到完整的融媒体作品。“同时,‘好记者’的标准也不是任课老师一个人说了算的,在这个实验课上,学生的成绩由任课教师、业界一线专家、阅读实践作品的其他同学、同一报道小组其他成员共同作出评价。通过PBL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基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云平台实时给出综合评价成绩,让‘全效媒体’全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王熙说道。
王熙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周勇教授对此项目评价认为:“该项目体现了理工科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实现了用新媒体培养人才,为新媒体培养人才的目标。”
产学研协同发展
“这个项目开发的灵感来自天津工业大学长期的‘政产学研用’协作传媒人才培养实践。”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兴国介绍道。
王熙告诉记者,在与天津市委网信办合作的新媒体记者培训班上,学员急需舆情引导的训练。“当时虽然运用了自主开发的融媒体报道平台,但是突发事件和舆情场景却无法真实地引入课程,只能是老师用一些文字、视频资料进行描述,学生自行‘脑补’。”王熙表示,这使实践的效果难以保证。于是之后,学校数字传媒实验中心便与长期合作的主流媒体、传媒技术企业一起联合开发了这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据实验平台数据统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24所高校的学生已在平台上完成3.1万余次实验,湖北广播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天津南开融媒体中心等31家媒体记者在平台上进行了培训。
天津工业大学数字传媒实验中心导师、本项目的技术总架框师王威表示,“这个实验课程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室的一个重要成果,我们把民族视频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双一流’高校的研发优势充分结合,在新媒体实践和传媒教育的应用场景下进行了3年的研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今后,我们将持续更新实验教学场景模型,加大教学平台建设升级保障力度。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免费开放,面向融媒体改革及传媒教育改革,进一步探索新的产品和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