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送炭情,今日犹感怀”

――回溯李炳伟为抗疫记者分发防护物资的84天

作者:丁以绣 赵新乐 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2-15

  编者按 时针匆匆划过,转瞬又快一年。回望我们今年对新闻界抗疫英雄的多篇报道,一直激情澎湃。今天,我们还要推出一位普通人――为抗疫记者发放84天防护物资的湖北省记协干部李炳伟。我们深知,英雄出自平凡,今天回溯李炳伟的武汉抗疫经历,如同讴歌大海中折射阳光的每一滴水,寄托着岁末我们对所有武汉战“疫”新闻工作者的崇高礼赞。

 

  □本报记者 丁以绣 赵新乐 李雪昆

  观看视频报道

  请扫二维码

  这些感谢信,都是从李炳伟手中领过防护物资的记者给他发来的。 本报记者 李雪昆 摄

  这张照片,是抗疫最紧张的时候,李炳伟(右)正在为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工作人员发放防护物资。

  任民 摄

 

  在武汉第一次见到李炳伟,熟悉而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10个月前,为了保障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媒体人的安全,我们所在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成立了志愿者小组,在国内外紧急采购协调了多批防护物资。那时候,在湖北省记协工作的李炳伟就是我们在武汉的对接人。

  说陌生,是因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武汉早已重启并开始了新生活。作为曾奋战在湖北和武汉抗疫主战场的千百名新闻工作者之一,李炳伟早已融入了平静的工作生活。这次见面,虽是战友重逢,却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临危受命

  今年1月底,武汉成为疫情风暴的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曾经车水马龙的城市瞬间按下了“暂停键”。

  原本打算回江西鹰潭老家过年的李炳伟在“封城”前选择留了下来。

  他说,那个时候,大家都希望这个城市活下去。

  1月29日,正月初五。在忐忑与焦急中等待了几天之后,李炳伟接到了他抗疫的第一个任务:为全国各地前来武汉采访的媒体记者分发防护物资。

  当时,中宣部已调集300多名记者,深入湖北和武汉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在此之前,湖北本省已有上百名记者进入战“疫”一线。

  疫情猝不及防,人们在心理上没有任何准备,就连口罩、手套等最基本的防护物资都来不及准备。“口罩太稀缺了,谁想要领50个口罩,需要部长签字才行。”分管省记协工作的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回忆道。

  “我们最担心的是记者的安危。没有口罩,没有防护服,那些在前线采访的记者让人敬佩,更让人担忧。”向培凤说。事实上,很多匆忙赴汉的记者行囊中,自备的防护物资也仅够维持几天。

  可是,当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等多个志愿者团队从各地协调的物资陆续落实,大家遇到了又一个难题:谁来接收这些物资,又怎样送到记者手中呢?

  作为官方对接在鄂媒体的唯一通道,湖北省委宣传部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专班,设立媒体服务组,受湖北省委宣传部统一调派。李炳伟就成了“中转员”,专门负责接收为媒体记者捐赠的防护物资,并有序、及时地发放到他们手中。

  勇敢面对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人数最多的“旗舰医院”。

  医院门前的马路对面,直线距离200米处有一家弘毅大酒店。疫情期间,除了有300多位医护人员在此居住,酒店还作为湖北省新闻中心的驻地,负责接待来自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等多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李炳伟的第一个“战场”就是这里。

  刚开始两天,与他一起工作的还有同事谭丹。几天之后,谭丹奉命被调往其他岗位,接收和分发物资的工作就主要落在了李炳伟身上。时间允许的时候,湖北省记协秘书长孔奇志也会抽身来帮忙。

  武汉“封城”后,海外运来的物资在天河国际机场落地。2月5日,为了接收从韩国寄来的防护物资,李炳伟和孔奇志在寒风中足足找了4个多小时。

  “机场太大,我们不知道物资停放在哪个出口,想找个问路的人都很难,就只好一个口挨着一个口地找。”孔奇志说。

  阴冷的天气,空荡的机场,让那种寂静直戳内心。

  更让人猝不及防的是,有同事的家人几天后被确诊,他不得不在第一时间主动进行隔离。这也意味着,李炳伟要独自承担接下来的工作。

  接收物资、搬运到库房、分发给媒体记者、清点登记入册……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李炳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如此循环往复。

  他惦记着每一批物资,当物资受阻导致记者无法领取时,他会急得跳脚,有时连续打几十个电话协调,声音很大很急却很坚定。

  他和前来帮忙的同事许明锋为了搬运13吨消毒液,花了十几个小时,从天亮到天黑,衣服前襟被洒漏的消毒液腐蚀褪色都浑然不知。

  他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待来领取物资的记者,有时已是凌晨。因为记者们多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只能抽空来领取物资……那些日子,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不敢乘电梯,从存放物资的一楼爬到九楼房间,接到记者电话再跑回一楼……每天如此往返十几趟。原本就瘦弱的他,那段时间显得更加单薄。

  不敢回家

  “你应该也坚信自己不会被感染吧?我觉得,你和谁都会和平相处,和病毒也一样,它们不会去侵犯你的。”1月30日,李炳伟离家第二天,他的妻子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站在我们面前的李炳伟,身高一米七三,瘦瘦的,戴着眼镜,微笑的时候脸上还有个小酒窝。2010年,他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在北京工作两年后,因考虑到婚后两地分居,他在2013年考入湖北省记协,与妻子在武汉扎了根。

  谭丹与李炳伟同年考入记协,在她的印象中,李炳伟是一个话不多、做事踏实、喜欢读书的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对这个小伙子有了更深的认识――“真的非常有担当”。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刘伟还记得,正月初八接到采访任务时,他家里只有几个口罩,心里特别慌。正是在弘毅大酒店,他第一次从李炳伟手里领到口罩、酒精时,比中了奖还开心。

  “酒店里住着医护人员和每天出入危险区的媒体记者,可以说,李炳伟每天都跟危险在一起,但他的脸上没有露出过丝毫胆怯和忧虑。”刘伟说。

  楚天都市报社记者刘闪在领取物资的时候,给李炳伟抓拍了一张工作照。当时,他正在细心地叮嘱前来领取物资的记者:物资领回去要分给大家用,一定要给一线的记者用。

  刘闪与李炳伟是在踢球时认识的。在刘闪的印象中,李炳伟就像一个邻家大男孩,经常踢后卫的他除了擅长防守,关键时候也可以冲锋。

  刘伟说:“李炳伟发放防护物资,每个环节都尽心尽力,非常熟悉,所以才能那么周到地叮嘱我们该领什么、领多少。”

  由于戴着口罩,很多前来领取物资的记者对李炳伟的印象同样熟悉而陌生。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丹只记得,空荡荡的酒店堆放着很多物资,却只有他一个人在分发。

  对于这些细节,李炳伟已经没有太多印象,“那时候,累到顾不上去多想什么,出一份力,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最简单的心愿”。

  离家时还穿着羽绒服,转眼间,武汉的天气就热了起来。回家换衣服那次,李炳伟最终也没敢进门,只是在小区栅栏外远远地看了一眼在妻子怀里挣扎着要他抱的儿子。

  没有人不害怕,只是即使害怕,也还是要往前冲。

  留下自豪

  4月21日,最后一批中央媒体记者撤离武汉。整整84天,李炳伟也完成了他的使命。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的名单中,包括54名新闻工作者及11个新闻单位团队。

  没有荣誉、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李炳伟只是抗疫前线无数默默奉献者中普通的一员。

  但是,那些被他温暖过的人没有忘记他。

  “当日送炭情,今日犹感怀。”“感谢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为人民日报社前方报道组送来宝贵的防护用品,守护了我们的健康,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经此一役,我们结下了生死交、战友情……”“还记得你裹着大棉袄在冰冷的房间里分发物资,给我们这些在外奔跑的‘新闻战士’传递了组织的关爱……”很多曾经领取过防护物资的记者向李炳伟发来问候,言辞真挚、动人。

  读到这些来信时,他眼眶渐渐泛红了。

  3.2万只口罩、3000套防护服、2万多套隔离衣、3万余双手套、20余吨酒精及消毒液……这些是他和记者们曾共同战斗的见证。

  “平静的生活是好事,说明这座城市新的开始。但是,我真的很自豪,曾经与这些英雄一起战斗过,为保障他们的安全服务过。”从电视上看到那些熟悉的记者面孔,李炳伟的眼里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