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出版与阅读”主题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出版业发展
转变办展思路 大考中实现突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9
□本报记者 李婧璇 王坤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危机,出版业如何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大众阅读习惯呈现了怎样的新趋势?后疫情时代出版业如何实现突围?
10月15日下午,作为2020天府书展的子活动之一,由韬奋基金会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疫情期间的出版与阅读”主题论坛举办,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以及疫情期间有突出表现的出版单位代表等,围绕各自实践及调研展开相关主题演讲,为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对全民阅读新蓝图提供可借鉴建议。
疫情催生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
在此次抗疫中,我国科技出版界的表现尤为抢眼。据统计,疫情期间,我国出版业出版与疫情相关内容的书籍570种,基本上都以融媒体出版形式出现,50%以上图书出自于各家科技出版社,其中不少相关图书还有多语种版本推出。
据杜贤介绍,今年1月底,该社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致敬最美战“疫”医生》等系列书籍,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审稿或主编,保证书籍的权威性。
在聂震宁看来,我国的这些出版单位无论是否处在疫情中心,无一例外地都投入到科技抗疫出版中来,体现了出版界的使命担当。与此同时,疫情也催生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这一点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也出现过,但远不如今年这么自觉、给力”。此外,据其调查,经典名著成为市民居家抗疫时的阅读首选。疫情期间,聂震宁居家时读完了《鼠疫》《国士无双伍连德》《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等著作。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根据自己所作的《疫情期间阅读与出版调查数据分析》认为:“从消费者未来需求来看,文艺与人文社科类图书最受欢迎。未来,与抗疫及流行病主题有关的经典文艺类、人文社科类读物重新进入长尾效应的‘头部’。”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信心
后疫情时代出版业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
“出版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图书消费市场的繁荣,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振消费市场的信心。”何志勇表示,在确保执行好国家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举办2020天府书展,转变办展思路、调整办展方式,以全省实体书店和省市图书馆为线下展场,以“天府书展・云世界”为线上展场,“就是要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提振图书消费市场信心。我们坚信,出版业有市场就有未来”。
同时,何志勇分享了“后疫情时代文轩的应对策略”,包括“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出版在主流价值传播中的主力军作用”“稳定出版规模,提升出版品质,推动出版向精品化发展”“大力拓展新兴媒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体系”“推动出版内容生产转型,坚持走融合出版之路”“开书店、办书展,提振市场消费信心”等多种策略。
聂震宁认为,由于疫情期间广泛开展融媒体出版,社会阅读将随之变化,数字出版物将占领出版业的主导地位。在他看来,后疫情时代出版业需要在有效控制图书品种、出版物高质量发展、融媒体出版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实体书店应该在政策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复苏并进一步转型为阅读文化体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