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民自发报名《朗读者》,为复苏的城市献上祝福――
一平方米的故事,很暖也很“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9
□本报记者 汤广花 文/摄
“东湖讲解哥”魏汉奎朗读原创文章《我在东湖等你》,介绍武汉东湖的美。朗读亭就在他身后的玻璃木屋中间。
“一平方米是朗读亭的面积,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两三人站立,但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倾听数以万计的心底的声音。”10月16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朗读者》节目第三季启动仪式上,节目制作方如是表示。此后3天,作为《朗读者》回归的前奏,《朗读者》“一平方米”朗读亭直播活动在北京、武汉、厦门三城同步开展。
其中,武汉的朗读亭直播活动由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武汉出版集团联合承办。《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该朗读亭搭建在汉口江滩的临江平台上,旁边就是滚滚长江。朗读亭位于一栋玻璃木屋中间,木屋外形像一本摊开的书,屋内按照实体书店的模样设计,摆放有绿植、文创产品,以及多种武汉抗疫书籍,如《英雄城记》《抗疫英雄谱》《查医生援鄂日记》等。值得一提的是,木屋内还特别设置了“武汉书架”专架,武汉出版社精心准备的武汉特色书籍在这里供朗读者取阅,包括《武汉城市简史》、《武汉通史》、“武汉历史文化风貌丛书”、《美好的黄鹤楼》等。
武汉的001号朗读者程琳,是“人民英雄”张定宇的妻子,她用席慕蓉的《点着灯的家》,表达对丈夫的爱:“其实我们所求何其卑微,人生一世,辗转天涯,想保有的,不过就是像这样一小间的点着灯的房子,一小间的点着灯的家。”
“第一次,打桩的声音是摇滚的节奏,而不是恼人的噪声/第一次,城市的灯光是阳光般耀眼,而不是光污染的厌弃/第一次,堵车的间歇有愉悦的笑声,而不是焦躁的怨怼……”基层公务员罗颂华朗读的是自己创作的诗歌――《76天的等待》,记录了她从感染新冠肺炎到治疗康复的经历。她说,想借《朗读者》提供的这个机会,给武汉这座复苏的城市献上祝福,也给愈后重生的自己一股力量。
段凝、刘磊在朗读完《恋恋笔记本》后,携手走出朗读亭。他们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护士,也是该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疫情期间,他们在武汉抗疫一线并肩战斗55天,并为战胜疫情推延婚期。此次重新回到武汉,除了参加《朗读者》活动,他们还将在武汉拍摄婚纱照,以纪念彼此生命中的那段重要时光。
据了解,10月16日―18日,武汉共有200多名朗读者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朗读亭。除了方舱医院备考学生等特邀朗读者,更多的是自主报名的武汉市民。例如,“东湖讲解哥”魏汉奎身穿军运会火炬手服装,朗读原创文章《我在东湖等你》,介绍东湖的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孔凤娇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为生病卧床的父亲加油鼓劲;江岸区新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汪逸萱在爷爷奶奶的陪同下,朗读文章《秋天的枫树》,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这些心声通过央视频、央视新闻、哔哩哔哩等平台,传达给了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