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于诗歌中找寻生活本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10-16
□齐雅文
今年的诺贝尔奖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改为线上颁奖,每一次的页面刷新和鼠标点击,都寄托着大家的情感和关注。露易丝・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不少人颇感诧异,但回头细想,又实至名归。仔细品味格丽克的作品,更多的人愿意从奖项出发,开始了解这位美国诗人。
在长达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格丽克出版了十几本诗集,获得了诸多知名文学奖项: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奖和国家人文奖章等。此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让这位美国诗人的名字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学热潮,让更多人认识到诗歌的力量。
诗歌浩如烟海,作品不胜枚举,佳作也层出不穷,文辞优美庄重,音韵朗朗上口。每个人从牙牙学语的儿童,到蓬勃向上的青年,都少不了诗歌给思想、精神上带来的浸润洗礼。诗歌能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诗歌还蕴藏着智慧和哲理,启发人们思考;诗歌带给人们生活的审美和愉悦身心的良好精神体验。
《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译者柳向阳在最初读到格丽克的作品之时,就震惊于她诗歌当中的疼痛,就像锥子在扎人。从格丽克的生平经历不难看出,生活给予她充足的创作灵感,从《下降的形象》开始,格丽克开始将自传性材料写入她凄凉的口语抒情诗里,如童年生活、姐妹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亲戚关系、失去亲人的悲痛。后期诗歌中则有所扩展,包括青春、婚恋、友谊……逐渐变得抽象,作为碎片,作为元素,作为体验,在诗作中存在。
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一直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诗人”,是热门的获奖作家之一。在诗歌创作中,阿多尼斯践行着自己极具革命意义的诗歌理论和文化思想。也正因如此,他被称为阿拉伯世界的“鲁迅”。正是他诗歌中那些激烈的批判与呐喊,让人们看到了阿拉伯文化变革与新生的希望,他在诗歌中书写着自己的愤怒、悲悯、批判和希望。
或许诗歌就有着这样的力量,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又在其中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理想。此次露易丝・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让不少人重新审视诗歌所带来的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