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硬”新闻如何“软”着陆

作者:聂伟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8-11

  □聂伟霞

  在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的后媒介时代,让党报新闻更有可读性,打造品质化、精品化党报新闻,做大做强党报的权威性,是新时代背景下不变的命题。党报新闻由于存在政治性、政策性强的特性,读者不免觉得“生硬”,需通过多元化手段推动“硬”新闻“软”着陆,让枯燥乏味的工作报道变得生动、有趣。

  新视角抓好素材

  不同的新闻角度,写出来的新闻稿件价值完全不同,找准了视角,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活鱼”就会跃然纸上。新闻视角是一项主观内容,包括新闻有什么样的内涵、蕴含怎样的深刻道理、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义等。

  跳出常规报道,聚焦新领域,探寻新视角,用新视角捕捉新闻。新时代党报记者应该及时学习掌握好国家新战略、新方针、新政策,并练好深度挖掘各个新领域中新人、新事、新经验的本领,从而跳出常规会议报道,到一线去抓“活鱼”。

  2019年3月,浙江省丽水市全面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建设。记者紧紧抓住“绿水青山有价转换”这个新视角阐释了村级GEP核算对生态绩效考核、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等重要参考价值,以及对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2019年5月31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 1.6亿元!这个村的绿水青山“有价”》的新闻稿件,以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这一新视角挖掘的报道,让读者感觉耳目一新。

  通过探寻新视角,老套的工作也能做出“鲜活”的新闻稿件。老套工作就是熟悉的、经常报道的工作领域与方法措施,虽然老套的工作也会不断推出新经验新举措,但作为新闻报道来说新闻性不是很强,不妨换个视角,从更具新时代特征的切入点和内涵出发,同样可以捕捉“活鱼”。

  2018年2月26日,衢州市常山县制定了一套“孝老标准”。原本这是一篇“孝老”的工作性报道,但记者突破传统的报道内容,从“尽孝,可否用标准来衡量”这一角度来报道,让读者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读出了很多新意。

  不论从新领域探寻新视角,还是从老套工作中寻找新视角,都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不仅要见人、见事、见精神,更要见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这个新视角,往往是站在新时代理念、政策、战略的大背景下,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生产生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

  在新闻的深藏之地,找出来的新闻是“废石”还是“金子”,是由什么样的新闻视角所决定的,需要透过事物的表象寻找蕴含的本质,只有这样才会找到新闻价值所在。

  好故事“讲活”工作成就

  让“硬”新闻“软”着陆,需要挖掘新闻背后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思想。通过生动的故事,结合丰富的思想,将普通的题材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景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实现有效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2019年,《浙江日报》创新性地推出了“新三版”(“深读”“亲历”“人物”),为党报讲好“硬”新闻中的好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一版一主题,围绕中心工作,将“硬”新闻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解读热点难点。2019年10月31日,刊登在“深读”版上题为《安吉探索基层改革落地机制――“微改革”打通微堵点》的稿件,通过讲述安吉一老人上街捡烟头、“烟头换鸡蛋”等生动鲜活的故事,深度解读了安吉是如何从微小处着手,通过破除不合理的机制、简化繁琐的程序等,打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把基层一个个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一点一点地把改革由上而下推向深入。仅一天时间,该稿件阅读量就达38万多人次。

  以“走转改”调研式、体验式的报道,通过一线新人新事来展示隽永精神和深刻道理,将党报“硬”新闻讲透,讲得更生动。例如,2019年8月15日,《浙江日报》“亲历”版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题为《和钢筋水泥说话的人》的稿件。杭州亚运三馆(主体育馆、游泳馆和综合训练馆)是杭州市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当时正逢场馆结顶的时刻,记者没有按照工作性报道模式来做报道,而是通过记者亲历体验的方式,烈日下跟着工程管理部的经理“火线”巡查,围绕着场馆建设这一主题,讲述工人们与钢筋水泥世界的故事。

  创新人物报道,让许多“硬”新闻通过人物故事来折射时代进步,赋予人物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机与活力,反映出时代精神与面貌。例如,“云和师傅”是丽水云和的一个劳务品牌,近年来成为该县一项重点中心工作。记者没有用枯燥乏味的工作性报道来报道,而是转变报道思路,追寻2000多公里,以“云和师傅”通过种香菇帮扶内蒙古的牧民们发展致富的故事,阐述多年来云和县培育“云和师傅”这个劳务品牌的工作成效,让读者回味无穷。

  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形式,围绕中心工作讲好新时代新故事、传递新思想新内容的品质新闻,让“硬”新闻实现了“软”着陆,新闻可读性非常强。

  新技巧“磨”精品

  让“硬”新闻“软”着陆,可以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创作精品力作。目前,在新闻语言、形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各地党报都有了新尝试。其中,消息作为新闻最基础的文体,精品创新依旧是个难题。短短几百字,看似很简单,但要把几百个字写好,不但见人见事,还要见精神见经验,内容多面,确实很难,字字要斟酌,句句要推敲。

  写新闻可以借鉴一些文学写作技巧进行创新。

  诗歌的简洁。写消息要简洁明了,这是很关键的要素,写消息就要像写诗一样,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可以删除的内容尽量删除,可以省略的句子尽量省略。文章内容尽量用短句、短段落表达。

  散文的形式。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消息也是如此,如果把一篇消息比作一个人,标题是眼睛,导语是脑袋,内容就是四肢,但它们都需要血液贯通,血液就是主题,所有的东西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写。

  小说的生动。可以借鉴小说对细节的描写方式,将“八股文”式的消息写得生动、活泼。比如2019年5月31日,刊登在《浙江日报》头版题为《一斤橘树枝 卖出5万元》的短短700多字的稿件中,“这厢老郑正喜滋滋地算着账,那边象山县农业农村局柑橘专家徐阳却直呼‘这价卖低了’”,通过现场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生动地把主题思想凸显出来。

  杂文的逻辑。议论文对逻辑性要求很高,消息对逻辑性同样要求很高,把文章上下段位置调换也能有“顺理成章”的神奇。消息在短句和短段落的运用上并非可以随意安排,有时一定要考虑到文章的逻辑性,运用杂文逻辑的严密和周密思维写好消息。

  形式多样、多元化推动党报“硬”新闻“软”着陆,生产出更多品质化、精品化党报新闻,今后还有更多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