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出版社数据库产品将何去何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6-29
在今天,我们谈论数据库产品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了,许多出版社在政府引导和出版业态转型升级理念的催动下,都有了一定的谋划和行动,不断推出自己的数据库产品,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传统出版社凭借内容的优势逐渐成为了市场供给的主力军,但是另一方面,数据库产品的销售却并不理想,整个行业里能够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出版社比例很小。数据库产品的前景毋庸置疑,但面对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无法盈利,何去何从,困扰着这个行业所有决策者和从业者。
痛点在盈利模式
出版社的数据库产品主要是指可以通过在线系统供读者使用的,同时配有搜寻、检索、数据操作和模型的电子文献库。目前比较多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强调高度集成和规模的电子书数据库,二是强调碎片化和应用性的专题数据库。
笔者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销有3个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和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整合了1.7万余种电子书资源,是目前国内更新最快、学科最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电子书数据库,属于第一类;而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和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都是偏向于构建某一方面的知识服务平台,则属于第二类。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纸本在保存、传播上的缺陷,同时对图书内容进行碎片化、结构化、富媒体化,通过元数据标引、数据挖掘、数据关联,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有利于用户阅读使用,特别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如此。
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应该是数据库的主要用户,但实际上在整个市场份额中,出版社产品所能占到的份额很小。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国内大部分的图书馆从未采购过出版社的数据库产品,有相当一部分表示短期内仍难以考虑,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认为出版社的产品原创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规范。第二,认为资源单一,中国有出版社数千家,内容分散,很难进行整合。第三,认为使用不便利,一方面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的出版社数据库产品互相不通用;另一方面出版社会比较注重对权益的保护,会在加密等技术上有更多的考虑,导致用户使用起来不方便。第四,认为定价偏高,出版社一般会参照纸书价格对产品进行定价,与长期实行低价政策甚至是超低价政策的电子书集成厂商形成反差。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出版社数据库产品的市场规模始终发展缓慢,已无法支撑急剧扩张的产出规模,出版社销售数据库产品也始终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无法形成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无法盈利,又会制约数据库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出版社开始担心自己成为先驱,对于进一步投入开始表现谨慎,同时把精力放到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市场、继续给予资金扶持等上面。笔者看来,盈利模式是制约数据库产品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出版社的痛点所在。
出路在“纸电一体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3个数据库都是在2017年完成测试并上线运行的,相比其他出版社来讲,应该说是进入市场比较晚的,但发展势头比较好,进展也比较快,两年时间销售收入即达到千万。笔者作为一名参与者,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实践中总结认为,“纸电一体化”思路可能是破解当前出版社数据库产品销售痛点的有效之策。
以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为例,自2018年启动销售后,主要在两个方向上用力:一是针对自己的图书馆渠道,进行B2B方式的销售;二是与行业内耕耘多年的代理商合作,通过它们的渠道进入用户手里。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收录的图书资源绝大多数是最新学术出版成果,对图书馆来讲都是刚性需求,但一年实践下来发现事情并非想象得那样,因为纸本的存在和出版社数据库产品前述的各种缺陷,图书馆采购动力不强。面对困难,销售团队在2018年年底开始尝试并不断推进“纸电一体化”推进策略。
“纸电一体化”首先在上海图书馆取得成功。2019年1月,双方签订《图书直采供应合同》和《中国社会科学文库销售合同》,正式确立纸电一体合作,成为示范。紧接着,与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河海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也先后达成协议,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纸电合作谈判也在快速推进中,已经签订《图书直采供应合同》。
在笔者看来,“纸电一体化”是目前较为接近形成盈利模式的思路之一,不仅满足了图书馆对新生数字产品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出版社数据库产品进入图书馆的可行性,同时对出版社来讲又能保持传统纸书的市场份额,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保持两者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