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抄袭”与“借鉴”大不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6-29
“孪生”――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体系里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如何谈得批量生产?如果放置在艺术与设计语境里,必然会引出“借鉴”与“抄袭”的争论。
“借鉴”一词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夫据 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於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中也曾提到:“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由此可知,“借鉴”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
而“抄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不顾实际,照搬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陶行知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一文中曾讲道:“建筑最忌抄袭:拿别人的图案来造房,断难满意……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
由此可见,前者是“参考对照”,后者是“照搬抄录”。而将“借鉴”与“抄袭”放在艺术领域,不由得会想起2019年轰动艺术界的“叶永青抄袭事件”。当模仿、挪用、致敬和再创作成为当今艺术领域中最广泛与典型的应用手段,艺术家们纷纷利用前人的成果自袭一路门派之时,自然也为“抄袭”留下了缝隙。
放眼观看设计界,再微观至出版界,封面设计“双胞胎”比比皆是。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以后,没两年马上出了《唐朝那些事儿》,封面设计中除了“明”与“唐”的区别以外,很难找出其他不同之处。如今,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图书封面扑面而来,而充斥眼前的各类图书设计却像是一群群的“多胞胎”,从儿童绘本、教材、文史哲到社科经管,每类图书似乎都有着自属学科类型相近似的基因,偶尔发现几本不同的图书装帧设计,多是价格不菲的设计大家经典之作,专业人士收藏研习,也是小范围内的审美提升。多数读者仍然在翻阅“大众”图书,试想,如果“孪生”封面占领了市场,创造性劳动就会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假以时日,在未来当我们再次走进书店,迎来一幅“千书同面”的景象,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图书封面装帧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固然设计理论与印刷装订原理上的知识与技术都是相对固定的,但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都因个人修养、价值取向和艺术审美品位的不同,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会体现在设计的每一本不同题材与体裁的图书中。况且,即便是同一位设计师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也会因图书内容的不同、印刷工艺与材料的革新、个人经验的积累与审美修养的提高,出现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绝不可能创作出完全雷同的作品。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理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孪生”设计频频出现,甚至反复出现,背后必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设计师自身来说,个人素养尤为重要,自身认知端正,必然会自律,头脑中明确“借鉴”与“抄袭”的概念。“借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取其精华并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的思维转化,体现在工作中则是绞尽脑汁去思考如何做好一本书的设计,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与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并且找准定位,积极参与图书选题策划,及时更新设计理念,了解新技术信息,掌握新材料运用。“借鉴”需要设计师具有更宽的知识面、更多维的视角、更全面的实践经验,对各种纸材、印刷工艺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选择和实际运用。在节约图书成本的前提下,争取能设计、生产出更有创意、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利用巧妙的销售方式和精心设计的信息说服读者购买,这是每一位专业书籍设计师的必修课。设计师只有深入了解读者人群的购买心理与行为,才能设计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让读者感兴趣的图书,使其产生影响。而非不加思考地直接利用、抄袭现成案例,成功博取编辑与出版社领导的认可。
从出版社角度来看,严格要求各个环节的工作尤为重要,从领导层建立图书项目管理制度、强调团队的工作方法,编辑和设计师从选题开始就在一起工作,参与内容的架构设计,让书籍设计与正文内容一起成为生产力,形成选题、编辑、设计、出版到发行一个“产业链”式的工作模式。除此之外,尊重设计师的工作也尤为重要,脑力支出能报之以合理的稿酬,加之相应的版权法律保护。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对图书外部封面装帧的美术设计所形成的也是一种美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以此约束自身、他人,并施以法律保护,“孪生”封面必然会有递减的趋势,但这需要整个出版行业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每一位出版人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艺术家徐冰在悼念画家古元的文章《懂得古元》中曾经提到:“只顾忙于形式效仿,不对这一经验做规律及方法论的探讨,深入到文化学、社会学层次的研究,不能将其精髓有效地运用于新阶段的创作和对待又出现的艺术变革现象,是一种局限。”艺术的生命来自个性,创造力出自经验的积累与异他性,不跟风、不山寨,展现自己鲜明的设计语言,是每一位“端正”的设计师与出版人所追求的目标。希望“孪生”封面的“休止符”不远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