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更多“吴桂春”有书可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6-29
端午假期,因疫情失业即将返乡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写的一则临别留言刷屏网络,引发媒体争相报道。热爱读书的他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表中这样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唯书也……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识惠东莞”,源自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为东莞图书馆新馆的题字――“知识惠东莞”;而“识惠外来农民工”,既道出了吴桂春对图书馆、对这座城市的感恩和眷恋之情,也折射出东莞图书馆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全民阅读上作出努力所获得的读者认可。
24小时开门营业,图书馆流动车开进企业的服务点,开设基础英语、日语以及广东话日常对话课程……东莞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梳理资源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吴桂春感慨道:“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正是这种满足了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针对性服务,让“吴桂春”们眷恋、依依不舍,也让他们获得了精神滋养的动力――为过上好日子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他们的努力劳动,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图书馆法》的出台及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状,诸如硬件设施、文化服务活动经费等均得到了有效保障,特别是让全民阅读工作开始了“法治护航”的时代,“文化惠民、文化便民、文化富民”落在了更多的实处。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并充分考虑身处其间的每一类群体的需求和保障,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文化脱贫路上一个也不掉队。由此,我们呼吁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举措,呼吁全民阅读的法治化、制度化保障,让更多的“吴桂春”有地方读书、有好书可读,让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