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卧以游之”到宅家展卷

――疫情期间观《历代书画手卷百品》

作者:李东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4-23

  □李东岳


《历代书画手卷百品》


《历代书画手卷百品》中的《富春山居图》。


《历代书画手卷百品》中的《悟阳子养性图》。河南美术出版社 供图


 

  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人宗炳酷爱游山玩水。南阳宗氏是世家大族,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宗氏遂定居江陵(今湖北荆州)生息繁衍。宗炳生活的时代,江南的政权已从东晋更迭到刘宋,江陵在此时逐渐成为南朝重要的商业都会,后来还一度做过萧梁的国都。

  在这种环境中,殷实的家境和优渥的生活使得宗炳像当时的士族子弟一样,书画琴棋样样精通,但他远离纨绔子弟的做派,用书画和鸣琴来陶冶自身的情操,还多次婉拒了师友举荐做官的请求。然而最令宗炳难以割舍的,还是对名山大川的眷恋,正如其所言:“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宗炳畅游山水多年,直到年老体衰,感慨名山恐难遍睹,只好“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那如何“卧游”呢?《宋书》记录了宗炳的办法:“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宗炳把山水绘满墙壁,用抚琴赏画代替游山玩水,免去了舟车劳顿,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1000多年后的今天,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大家不得不待在家中,面对既不能接触自然,也不能到博物馆观赏书画的状况,宗炳的卧游之道,又演化成为新时代人们的一种“抗疫之道”。宅家静观书画手卷,无疑是放松身心,寄情山水的手段,这是一种从对自然真山的游观向山水画艺术鉴赏的转化。翻开河南美术出版社的《历代书画手卷百品》系列,四色精印的书画手卷纤毫毕现,“下真迹一等”的观赏体验,适宜随手把玩、随身携带的小开本拉页,正应了书封上的那句广告词:“真迹还原,触摸经典”。从自然真景到书画真迹,不变的是坐卧书斋亦能游山玩水的那份从容。

  山水文化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这是从魏晋以来流行已久的文艺传统。然而在当时,山水画还处在发展的初期,真正占据当时绘画主流的是人物画,山水、树石实际上常作为背景出现在人物画中。《历代书画手卷百品》收录的《簪花仕女图》是一件晚唐的绮罗仕女画,值得一提的是,此图经专家考证是由屏风画改装而来,这正反映了古人早已掌握了手卷式作品在观赏上的某种优势。人物画的优势地位从唐末开始受到了挑战,山水画一跃而起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两宋300年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期,经典山水手卷亦层出不穷:许道宁的《秋江渔艇图》是反映被誉为“本朝第一”的李成画风的重要佐证;《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28岁时完成的一件杰作,目前是其传世仅有的山水主题画作;而《千里江山图》则用金碧辉煌的大青绿山水,为北宋山水画的成就做出了最惊艳的诠释;到南宋的《四景山水图》,画家刘松年的创作在西湖美景的终日滋养中,实践了革新北宋画法的使命。元代山水画开拓了萧疏放逸、平淡天真的写意新风,“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当为元画的最杰出代表,传至明代的吴门画派,才华横溢的唐伯虎则有与苏州同乡文徵明的书画合璧之作《悟阳子养性图》。《历代书画手卷百品》第一辑均对上述作品进行了收录。

  手卷是中国书画最主要的呈现形式之一,与立轴、扇面等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的审美载体。展开一幅手卷,它可以随意延伸的长度和具有连续性的观看方式,在叙事和情景上都更胜其他形式一筹,不仅使得画家在创作时营造的“卧游”状态得到延续,还能够引导观者“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形成一种情随景动的戏剧性体验。《历代书画手卷百品》计划对手卷式书画做尽可能全面的覆盖,倡导新的阅读体验,让这种便于携带、易于保存的经典形式与新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匹配,不出家门也能实现触摸经典,体验自然的真实感受。继绘画卷之后,《历代书画手卷百品》的书法卷也即将付梓,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南美术出版社雄心勃勃的“百品”出版计划,将成为图书市场上值得一提的经典系列,在倡导全民阅读、引领文化风尚上不断地发挥积极作用,这应当也是作者、出版社、编辑和读者共同的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