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更富足

――来自美丽乡村的阅读风景

作者:樊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4-23

  □本报记者 樊凡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乡村书房。图片来源:浙江在线

 

  耕乃本,读至远,“耕读传家”自古就是我国农村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农民阅读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重视阅读,既是一个新农村的气象,更是村民们富“脑袋”鼓“口袋”的捷径。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把乡村阅读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之一,让农村的产业建在阅读之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才能拥有更为澎湃的内生驱动力。

  农村阅读阵地迭代升级步伐加快

  作为乡村阅读主阵地的农家书屋,经过10余年的建设成效显著。如何通过阅读改变乡村、振兴乡村,关键是以农民阅读需求为导向,建好农村阅读文化设施,抓手正是农家书屋这一“精神驿站”。

  近年来,数字阅读在农村逐渐升温,一部手机、一个电脑,甚至一个屏幕,农民朋友们就能看到海量的图书、音视频,全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正如火如荼,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截至2019年6月,全国各地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技术手段和“两微一端”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农家书屋已达12.5万个。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农家书屋、数字阅读的作用更是得到充分显现。如江苏南通推出“码”上阅读活动,简单操作,便能直接将图书下载到手机中阅读,方寸之间,农村群众想要了解的疫情防控知识、春耕备耕、生猪养殖、果树栽培等相关信息尽在其中。此外,还有一个个农家书屋邀请农机专家变身网课教师,进行线上直播,教授农技、农资知识。

  “我文化程度不高,眼睛看书也不好使。书屋可以免费上网,可以听人家讲养猪知识,让我学会很多技术。”平顶山市鲁山县团城乡寺沟村村民高富全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自从村里引进数字农家书屋后,他通过农家书屋的听书系统掌握了养猪技术。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很多地方农家书屋成了农民群众寻富、听富、看富、跑富的一个窗口。例如在江西赣州,该市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1800多个,不仅解决了村民消费难和销售难的问题,还使知识和资讯的获取从单纯线下变为线上线下并举,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江苏宿迁开展“农家书屋+村淘”服务平台建设,为当地群众带来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借助电商、科技扶持了农村产业,导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成为了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数字化建设之外,还有许多农家书屋加速迭代升级,农家书屋+诗画社、农家书屋+民宿、农家书屋+学校……农村基础阅读设施不断延伸着阅读与致富的新功能。现在,当人们行走在浙江省慈溪市的田间地头,有着年代感的文物古建筑、环境优雅的茶馆民宿、人气颇高的田园农庄等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吸人眼球。近年来,浙江省慈溪市委探索推进“乡村书房”建设,选择将阅读服务嵌入到乡村的准公共娱乐空间,一个个错落在慈溪田野乡间的“乡村书房”,创新拓展了农村阅读的服务空间,助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让阅读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江苏省东海县洪庄镇阳春小学退休教师印学金的乡村留守儿童阅读辅导班上,这是印学金教孩子们最多的一首诗,他告诉记者,希望阅读能为农村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在农村地区,像印学金这样的“新时代乡贤”不在少数,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营造农村清新美丽的阅读氛围。

  在2019年新时代乡村阅读盛典上,评选出了20位“乡村阅读榜样”,他们有新型农民、基层干部、农家书屋管理员、农民企业家,也有回到农村反哺家乡的文化乡贤。这些阅读榜样,承载着耕读传家的中华文化,用实际行动营造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氛围。如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夫妇二人10余年里办农家书屋、开讲堂、设置少儿假期学校,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夏昭炎说,退休这十几年,要说自己干了一件什么事,那就是“种文化”;湖北省宜都市陆城头笔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李玉洁克服身体的残疾,开设“成长小课堂”“知心姐姐李玉洁工作室”等,以自己的经历,去鼓舞和激励与她年龄相仿的学生,去引导农村孩子们通过阅读改变人生。

  一个个“阅读小课堂”在农村的田野上遍地开花,一场场自上而下的农村阅读推广活动也在进行着。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农家书屋阅读师范活动……各级政府以阅读活动为切入点,在农村种书香、耕书香、传书香。

  河南宝丰县读书协会创办人娄延召告诉记者:“农村阅读的作用不能只局限在村民愿意读书这一点,还应该放远眼光去引导村民热爱读书、智慧读书,也呼唤更多的‘新时代乡贤’回归农村。”

  做好农村阅读阵地建设并不容易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说:“建设美丽乡村,除了要建设自然层面上的绿水青山,也要通过阅读以及其他的文化实践,去构建精神层面的‘绿水青山’。”

  美丽农村需要阅读,但做好阅读阵地建设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者在走访多地的农家书屋后发现,农家书屋使用程度不高或闲置等现状不在少数,有的农家书屋甚至存在常年上锁的现象;有的书屋数字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有效阅读需求;有的地方则是阅读活动少,阅读氛围不浓厚。

  农民阅读氛围的红红火火与否,关键因素在对农家书屋的管理。记者了解到,许多农家书屋的管理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村务繁忙、缺乏管理技能,在农民不爱读书的情况下,关门挂锁在所难免。

  对此,全国各地开展一系列尝试,比如把农家书屋工作纳入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目标责任考核,作为创建文化先进县文明村镇的硬性指标;开展信息化农家书屋建设;让图书馆的过期期刊报纸放到农家书屋“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输血”的作用。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万军说:“农村阅读的关键在于农家书屋,而用好农家书屋关键在于精细化管理。”

  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引导农民朋友爱上阅读的同时,打造符合农民阅读需求的出版产品供给同样不能“掉链子”。书要跟农民群众的需求走,“农民喜爱”“惠农致富”是衡量出版产品优劣的关键词。达州市达川区芬芳家庭农场总经理苏小伦告诉记者:“‘农民喜爱’就是要对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的图书。”

  当前,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编制、2020年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评选等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这些沉甸甸的书单正是主管部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