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普图书的“供”与“需”

作者:朱丽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4-23

  □本报见习记者 朱丽娜

  疫情期间,科普类图书受到了多个年龄段读者的关注。图为4月11日,读者在北京市模范书局・诗空间书店内翻阅科普图书。 本报见习记者 杨志成 摄

 

  谈起科普图书,我们也许会想到关于星辰、大海的深刻奥秘,又或许会想到关于变化多端的气候带、动植物生态群落的生动展示。科普图书不仅讲述自然与生命的纹理,也与最新的科技发展接轨,与社会时情紧密结合。

  据开卷数据显示,今年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原本关注度不高的流行病科普类图书,销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人们认识到,对抗疫情不仅要有物理防护,更要给头脑“补给”科学知识,在疫情之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我国的出版业者行动迅疾,在疫情期间出版了一大批专业性、针对性强且种类多样的防疫科普图书,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科学健康意识和医学常识水平。显然,科普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刚需存在,正如近日资深少儿出版人海飞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科学思维应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养成科普阅读的习惯,将让人受益终生”。

  筑牢心中的科学意识防线

  这段时间与疫情相关的病毒、医学科普图书销量大增,其实并不奇怪,因为随着疫情而来的还有谣言等不实信息,当人们面对陌生的病毒和繁杂的信息情况时,科普阅读以科学性和通俗易懂的阅读方式在读者心中站稳了脚跟。

  记者近日在走访北京图书大厦时看到,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被放在了进门处较为显眼的位置,不少读者都会拿起来翻看。读者黄国亮告诉记者,其实居家抗疫期间这本书他已经在手机上看过电子版。他说:“在特殊时期,信息比较混乱,心里没底的时候很容易被网上的不实信息‘唬住’,网上说什么信什么。看过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后,对于新冠肺炎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心里踏实了。有了科学概念,再去看网上的一些谣言,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都很离谱。”

  科学、权威且具有借鉴意义的科普阅读,可以说是人们在特殊时期的“知识免疫力”――筑牢心中的科学意识防线,对网络上各种虚假信息的有力揭露,可以帮助公众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抗疫情。而启迪科学思维是科普阅读对于读者而言的又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小读者而言,也许因为一次阅读,能够在一个人内心种下潜藏的热爱,许多科学家都是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科学活动和科普读物,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今年5岁的贾蓓蓓在疫情期间看过《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后,开始对“摸不着、看不着”却真实存在的病毒产生了好奇,经常问家长关于病毒的问题。蓓蓓的妈妈姚娜很惊讶一本书带给孩子的启发:“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书、读好书,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给孩子看科普类的绘本,养成她从小相信科学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次国内关于疫情的科普绘本跟进很快,几乎在孩子提问的第一时间我就通过讲解绘本给她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孩子需要这样的科普,其实我们作为家长一样需要。”

  虽然很多科普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但是姚娜也看得津津有味,她在和孩子一起阅读《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等科普图书的过程中,也了解了时节风物、历史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很多科学知识。姚娜说:“这些科普图书能够以更广的视角捕捉到科技与文化之新、讲出自然变化、传统建筑之美,孩子的世界除了童话的奇幻,也应该有科学的思维,我们大人也对科学多了敬畏之心。”

  科普阅读应成为一种习惯

  海飞一直非常关注科普图书,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出版界迅速行动,出版了一大批科普读物,从疾病预防到野生动物保护,紧贴读者阅读需求,化危为机,有效提高了科普出版的质量,尤其是在少儿科普读物出版上实现了突破。谈及科普阅读的重要性,海飞认为,孩子通过科普阅读能够形成“科学思考”“心中有数”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功。应该培养孩子的科普阅读习惯,从小给孩子打上科学思维的底色,养成对世界有科学认知的求知欲。

  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儿童文学作家王蕾同样认为,科普阅读在大众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揭示我们自身和身边世界的规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科普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原理。通过阅读大量的科普读物,甚至可以让我们把多个学科打通,在一生中都可以秉承一以贯之的科学观念。”

  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工作室曾策划了《数学简史》《美的进化》等多本科普图书。在策划编辑韩琨看来,科普阅读最直接的功能是传达给读者一些直接具体、有用的知识。“比如有些书会建议读者摄入哪些食物、该如何锻炼、了解到免疫系统是如何守卫人类健康的。这是最直观的,但根本上,科普图书带给读者的,是让读者真正扩展了对自己所处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拓展,能帮助读者了解自然的奥秘、体会宇宙辽阔、感受时空漫长,也能从各有个性的科学家的故事中获得不同的启发,这种启发可能关于好奇心、探索、勇气或人的心智最宝贵的东西,通过阅读能领略到这种难以言传的美好,我认为这应该是科普阅读带给读者的最好的礼物。”

  从兴趣出发“读好”科普

  对于科普图书而言,科学的内容和好的呈现形式,如同琴师与一把好琴的配合,是奏出完美音色的保证。

  韩琨介绍,近几年来,科普阅读的读者群在整体阅读市场中是在逐渐增加的,目前不足之处在于,我国的原创成人科普在选题角度和内容创作的新意方面相对薄弱,相比之下,国外的成人科普在选题角度上较新颖活泼,比如引进版图书《万物发明指南》《那些古怪又令人忧心的问题》等都属于构思巧妙、脑洞大开的科普图书。

  记者在梳理中发现,我国本土原创的科普图书其实也正在努力突破以往“说教”的刻板印象,更新着科普读物的面孔。例如,在微博拥有千万粉丝的“博物君”张辰亮是博物杂志的微博运营编辑,他所著的解读故宫藏品《海错图》的科普读物《海错图笔记》,在坚持知识科普的同时,运用风趣的表达方式,不仅有专业的知识解释,也有对应生物的古今对照,还创意地加入了可食用生物的菜肴制作过程,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受到市场热捧,成为了科普类现象级图书作品。

  读科普,其重点就在于“读”,那么如何引导读者“读好”“读懂”科普图书呢?

  针对少儿科普阅读,海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孩子刚开始阅读一些科普读物时,理解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这时候亲子阅读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读,帮助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科普阅读兴趣小组和实验小组,让孩子们互相带动,进行阅读讨论或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从小对科学的兴趣。

  科普阅读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王蕾建议,在进行阅读之前,作者的选择尤为重要,科学的知识是容不得差错的,专业的作者对于阅读内容来讲更有保障;其次,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来选择阅读的图书,不要盲从,要以自己最感兴趣的科普类别作为切入口进行由浅及深的阅读,享受科普阅读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