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出土汉简,甘肃简牍博物馆、中西书局等翻译2000多年前的“档案”――
《悬泉汉简》“简”述两汉丝路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16
□本报记者 田野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重要邮驿机构悬泉置曾接待了什么人,这些人吃过什么东西?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单位编著、中西书局近日出版的《悬泉汉简》(第一卷)对这些问题作出最接近史实的解答。因为该书依托的是悬泉置遗址中出土的有字汉简。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以东60公里的戈壁里,于1990年至1992年间被发现,出土的2.3万枚有字汉简相当于2000多年前的档案文件。
历经30年研究首次公开
“甘肃是简牍大省,自1907年以来,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中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悬泉置汉简的出土应该说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个百科书式的史料。”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告诉记者,“悬泉置汉简发掘伊始,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悬泉置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除了当时朝廷文书、百姓信件的传递外,还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接待任务。无论是从汉朝出使的使臣,还是当时前往中原的各国人士都要在这里落脚休整,迎来送往中悬泉置留下了丰富的细节。
为了让这批简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发挥到最大,经过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相关机构近30年的整理研究,《悬泉汉简》(第一卷)首次将其中的2300枚汉简的内容面向公众公开。
出版推动汉简研究
甘肃河西走廊干旱少雨,很多地方人迹罕至,独特的自然条件,保存了大量的古丝绸之路的文物,有些汉简出土时还是成册的样子,用来捆扎汉简的绳子都是当年的样子。正因其材质的特殊性和珍贵的文物价值,出土的简牍文献只能存放在博物馆中妥善保存,这不仅给现代学术研究带来了制约,而且难以让更多的人一睹其真容。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沙武田告诉记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高科技对简牍文献进行整理出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对出土简牍文献释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汉简上的内容,提升其使用和利用效率。
“《悬泉汉简》于2012年列选《2011至2020年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其第一卷于2013年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项目经费的支持。与其同时发布的《玉门关汉简》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项目。”中西书局社长秦志华说,《悬泉汉简》和《玉门关汉简》的出版将带动新的研究热潮,推动相关研究持续向前发展,这也是出版工作最大的价值所在。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介绍,《悬泉汉简》将分八卷出版,每卷收录出土简2300枚左右,彩色原图和红外图版同时呈现,释文和其他信息紧随其后。下一步将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简牍更好地通过各种融媒体形式展现给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