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将酝酿了30年的话题写成《睡好的福分》,他说:
“帮助读者睡眠好,乐莫大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9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觉是一件特别稀松平常的事情,却让不少人“犯了难”。而睡觉,也是作家王蒙酝酿了30年的话题。
近日,在北京充满创意氛围的青创IP工厂,王蒙与睡眠专家郭兮恒带着共同创作的谈话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睡好的福分》,与大家一起聊了聊“提升睡眠力”相关的话题。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中不乏“90后”“00后”的身影,足见这一话题的号召力。作为主持人的窦文涛在开场时直言,这本书他看过,没看两个钟头就睡着了。
对别的书这是不幸的,但聊睡觉的书真把人看睡着了,王蒙很高兴,认为显然是见效了。14岁时受失眠困扰的经历,让王蒙对睡眠问题格外关注,他曾表示,自己最重要的养生经验可以说是:以睡为纲,身心健康,以睡为大,睡不着也不怕。
“睡眠多少也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睡眠是决定生活质量、生命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睡眠还是个人、社会群体的治与乱、盛与衰、强与弱、有道与无道的标志之一。”因此,在《睡好的福分》中,王蒙与郭兮恒分别从文学、哲学与临床医学的领域切入,结合生动的生活经历与实际案例,分享了关于睡眠的哲学理念与新科研结论。
人如果一顿饭没吃好,也没听说“失食”,怎么一觉没睡好,就成失眠了?王蒙一直认为,“失眠”这个词,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比睡眠机制失调本身还要多,很多说法都比失眠这个词好,比如,睡眠障碍这些专业用语。失眠太“酸”了,对人刺激太大了,很多写作同行都会失眠。
不信,可以细数一下——郁达夫常整夜失眠,他在作品中多关注失眠者的“夜晚”情景;65岁的雨果独居岛屿,严重失眠却依旧渴望创作……甚至有人表示,每一个失眠者都有当作家的潜质。“所谓的失眠,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伪概念?有没有可能是在梦中梦见自己失眠了?”他以幽默的类比论证给大家提了个醒: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失眠”的标签,要学会接纳它。此外,培养睡眠钝感力,优化睡眠环境,适当的自我暗示等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睡眠。
与王蒙从思维方式上帮助大家克服睡眠心障不同,郭兮恒结合自己40余年丰富的科研与临床经验,为大家细致剖析睡眠。睡眠是一种生物节律,与年龄、环境、心理情绪等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焦虑是影响睡眠的第一情感因素,很多人从最初的入睡困难发展到焦虑状态,甚至严重抑郁。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就能有效改善睡眠状况。”
现场妙趣横生的访谈,促使不少读者翻开了自己手中的《睡好的福分》,按图索骥寻找关于睡眠的答案。这一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话题,在书中呈现为一部哲学小品——睡好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需要用心去经营的“福分”。正如王蒙所说,帮助读者睡眠好、精神好、身体好,乐莫大焉,功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