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仍前进在最优路线上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4

  主题:实体书店的创新与发展

  嘉宾: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 艾立民(左二)

  学大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金鑫(右二)

  安徽亳州新华书店伊顿庄园店店长 卢颖(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张君成


  近年来,在新媒体与电商平台的持续冲击下,实体书店迎来“生存考题”。从数字阅读、短视频荐书到电商满减活动,线上渠道对传统书店的客流形成了极大分流。然而,在这条看似拥堵的赛道上,实体书店并未停下脚步。它们以文化为魂、以服务为径,正通过转型升级、精细化运营和多元化场景打造,探索一条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

  实体书店的不可替代性是全社会的共识。从国家战略到公共文化建设,书店的文化地位与功能正在被重新审视与激活。7月26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学大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鑫,安徽亳州新华书店伊顿庄园店店长卢颖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以“实体书店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探讨在数字化浪潮与消费需求双重驱动下,实体书店如何找准定位、激发活力、稳固阵地,推动文化服务场景不断升级,为全民阅读注入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使命托起实体书店发展信心


  在数字化浪潮下,实体书店能够为读者提供怎样的价值?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到个体成长,书店承担的多重文化使命,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底座。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实体书店始终是国家推动全民阅读战略的重要承载体。艾立民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连续1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全民阅读从概念走向深耕,为出版发行全链条带来了政策红利和社会关注。“线上平台可以销售图书,但所有的阅读活动、文化体验与交流互动,都需要线下场景承载,书店的文化窗口和服务功能因此不可替代。”艾立民说。

  社会和社区同样呼唤实体书店的存在。金鑫认为,阅读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社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社区、每个商圈,都需要一个文化设施去承载活动、提供休闲空间、构建交流氛围。尤其是青少年,更需要在书店这样的场域里接受专业指导,感受到书籍的温度。”他认为,读好书不仅要依赖线上推荐,更离不开实体书店的阅读引导与社交互动。

  个体成长的故事,是实体书店价值的最好注脚。卢颖回忆自己从媒体转行到书店时,最大的感受是文化空间带来的双重受益。在她看来,实体书店不仅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更成为家庭阅读的起点与精神港湾。“‘公’的方面,我在做一件有社会意义的事;‘私’的方面,我的女儿因为在书店度过放学后的时光,从一年级开始就养成了随时翻书的习惯。”


  创新路径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多元消费场景与数字化阅读并行发展的背景下,实体书店要想吸引读者回归,必须走出单纯的售书思维,迈向以文化服务和精细化运营为核心的新阶段。

  实体书店的生命力首先来自清晰的文化定位与属地化特色。艾立民强调,书店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与城市文脉相呼应的空间设计,是提升读者黏性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书店的创新路径逐渐清晰,它们通过深耕本地文化、强化服务内容、优化空间体验和拥抱数字化传播,实现了从零售终端向文化生活中心的转型。

  亳州新华书店伊顿庄园店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据卢颖介绍,店内以“一层一主题”的方式营造沉浸式阅读场景:一楼突出城市厚重的历史,融入古色古香的本地文化意象,二楼主打中医药文化,还原上世纪80年代药博会场景,三楼则打造成儿童友好型的星际空间。这样的设计让读者在熟悉的文化气息中找到归属感。卢颖概括这种运营逻辑为“始于颜值、忠于人品、止于才华”,“既以空间美学吸引顾客,又以国有品牌的公信力建立信任,最终凭借专业化与温度留住读者。”

  服务能力是实体书店持续运营的内核。单一售书模式难以为继,书店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和活动构建核心竞争力。卢颖表示,亳州新华书店伊顿庄园店会员制的引入,使借阅服务、阅读指导和数字化阅读等权益形成有机组合,促使读者养成高频次到店的习惯,让书店从社区文化的“打卡地”成长为家庭亲子生活的“第二客厅”:围绕家庭教育和社区需求,书店与妇联等合作,开设儿童心理课堂、家庭教育讲座、主题派对和研学活动。“在暑期,我们还推出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托管服务,让孩子们在书香中完成作业,参与社会实践、阅读分享和主题观影,实现文化服务与家庭需求的精准对接。”

  面向未来发展,场景创新和数字化应用成为推动实体书店转型的重要抓手。金鑫介绍,句象书店正是学大教育集团旗下探索创新模式的典型实践。自2022年起,句象书店在多个城市落地,以儿童友好为核心理念,通过主题分区、互动剧场和沉浸式分级阅读区,打造“空间即课程”的体验模式,让孩子在兼具社交、学习与阅读氛围的场域中自然成长。“这种模式将教育理念、阅读服务与商业运营深度结合,实现了从卖书到卖服务、卖文化的跨越。”

  在数字化层面,艾立民认为,书店必须借助新媒体工具延伸影响力,“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展示书店风采与活动信息,形成线上引流与线下体验互补的闭环,进一步扩大文化触达面。”


  精细运营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实体书店的创新转型过程中,精细化运营成为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城市综合体中的大型书城,还是深度融入社区的小型书店,核心逻辑都是围绕读者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体系,通过文化活动与场景营造形成稳定的流量与社群关系。

  嘉宾普遍认为,书店生存的根本在于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完整的运营闭环。艾立民强调,满足人的需求是书店的本质使命,也是书店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前提。

  在这一逻辑下,实体书店正从过去被动等待客流转向主动培育读者社群,以服务和体验为核心形成持久黏性,其中社区化与属地化是实体书店提升文化辐射力的重要路径。

  据金鑫介绍,句象书店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的边界,将空间进一步嵌入家庭生活与社区文化之中。例如,不少家长选择在店内为孩子举办生日派对,使庆祝活动与阅读体验自然融合,赋予书店更具温度的文化意义。同时,书店积极与周边街道、妇联等组织联动,共建亲子友好场景。“在上海浦东,句象书店与市妇联合作建设‘家庭+书屋’,成为110号家庭书屋挂牌单位,定期承接家庭教育主题活动、亲子讲座、亲子成长营等内容,由妇联推荐的家庭教育主理员在书店开展面向社区的服务,既拓展了书店的文化外延,也增强了场景运营的公共性与联动性。”

  在金鑫看来,书店要跳出“卖场思维”,全面激活场景价值,必须将服务与运营做到极致。“我们所理解的书店,不再是简单的图书陈列空间,而是一个文化发生的场域,一个亲子成长的空间,一个生活方式的策源地。”

  在这一方面,书店的角色正从单纯的零售空间升级为社区公共文化中心与精神生活节点。据卢颖介绍,书店将最具商业价值的楼层用于公益与会员活动,而非对外出租。“通过党建室、自习室、亲子活动区等功能布局,使周末书店人气超过周边商业综合体,成为城市精神生活的微型地标。”

  艾立民说:“尽管前方道路拥堵,但我们仍然前进在最优的路线上。”在他看来,书店的转型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文化价值与社会使命赋予了其持续发展的底气。金鑫认为,实体书店唯有主动拥抱变化,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从传统卖场逻辑迈向精细化运营与精细化服务,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和长期发展信心。卢颖强调在服务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让更多读者受益,这不仅是个人使命,更是实体书店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